笔趣阁>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487节 运筹帷幄 7

确定一八零旅全军覆没时,蒋纬国感到前所未有的沉痛和沉重,他沉痛,自然是为了一八零旅那些为国捐躯的忠勇军人们,他沉重,则是源于一种无奈而苦涩的悲凉。这场战争,苏联约四分之三甚至约五分之四的国力军力由德国承担,只有约四分之一甚至约五分之一的国力军力由中国承担,显然,中国肩膀上的担子要大大地轻于德国,但仍然被压得不堪重负。用英国人的话说,“中国人参加苏联战争,无疑是想要结结实实地分一杯羹,但可惜,他们跟当年试图染指非洲的意大利人一样虽然有着极好的胃口,但却满嘴蛀牙”(历史上意大利先后两次侵略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意大利当时已是列强,但却被埃塞俄比亚打得狼狈不堪,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讽刺意大利人“他们是带着一副极好的胃口和满嘴的蛀牙去了非洲”),英国人无疑是在讽刺中国“贪心不足蛇吞象”和“不自量力”。虽然英国人的讽刺是暗含着某种不希望中国崛起的主观私心,但说得也不是不对。中国确实太落后,国力实在太有限了。

如果南京军有两百万德械部队,仗还会打得这么苦吗?当然不会,大军直接犁庭扫穴、摧朽拉枯。但蒋纬国有两百万德械部队吗?当然没有。两百万军人,蒋纬国有,中国的人口资源世界第一,一千万军人都有,但两百万套德械装备以及充足保障的后勤,蒋纬国则没有,这是中国国力决定的。中日战争,中国弱,苏联战争,中国还是弱,最重要的是,中国军队在中日战争期间是防御一方,但是,中国军队在眼下苏联战争期间则是进攻一方,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没有足够的实力却还要主动进攻,使得原本就重如泰山的压力更是翻倍地剧增了。本钱有限,军械有限,必须集中到数量不多的部队的身上,这就导致人口明明是苏联两倍多的中国却无法派出比苏军更多的中国军人,逻辑是现成的:蒋纬国共有一亿发子弹,供应给一百万军人,每人一百发子弹,但供应给五百万军人,每人就只有二十发子弹了,没有充足的子弹,军队如何打仗呢?打光手里寥寥可数的那点子弹后,难道用刺刀作战?别说进攻了,防御和撤退都无法展开,白白送给敌军无数俘虏。物资是固定的,军人数量越多,消耗速度越大,持续作战时间就越短,所以南京军只能派出一百万精兵作战,而不能派出几百万大军。哪怕没本钱搞火海战术,蒋纬国也不想用人海战术,因为他不想用无数同胞的尸骨堆成国家最后的胜利,那种胜利根本就是不值得。中日战争期间,日军为什么没有一口气派出两百万军人打中国呢?日本当然能出动两百万军人,但日本没有武装两百万军人和维持两百万军人作战的国力;苏军为什么在苏德战争中死伤数量如此巨大?因为“质量不够,就用数量来填”,导致苏军最终死亡、失踪、被俘、伤、病总计三千万之巨。蒋纬国没有斯大林那种铁石心肠。

此时的湖西战场,南京军的战策是薛岳提出的“后退决战”,杨杰、李玉堂、宋希濂、郭寄峤等人都是支持的,因为他们都非常清楚,这是南京军唯一获胜的办法。首先,南京军时间有限,不能拖,一旦拖下去,拖到苏联的雨季和冬季的到来,整场战争的局势都会不利,南京军必须要在北亚跟在中亚一样取得重大突破,所以南京军很“急”;其次,南京军必须重创苏军,这是最起码的,不能只是打退或打败苏军,因为苏军主力不被毁灭,南京军无法在北亚取得重大突破;第三,南京军实力其实不如苏军,兵力、火力,都落下风,不止如此,苏军总指挥科涅夫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对手,他敏锐而透彻地看到了这一点,拖下去,耗下去,有利于苏军,不利于南京军,并且苏军实力超过南京军,再加上科涅夫本身的谨慎沉稳性格,所以苏军稳扎稳打,不太主动出击,而南京军重火力又不强,在进攻战中难以占优势,无法进行多场城市战、攻坚战,毕竟苏军还占据着地利优势。说白了,南京军需要在较短时间内重创实力超过自己的苏军,很显然,这个作战任务的难度是很高的。南京军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诱苏军脱离其经营已久的控制区,大规模地追击南京军,南京军然后在防御战中转攻为守,通过野战、包围战、聚歼战以达到大量消灭苏军的目的。南京军完好无损地后退,苏军基本上不会全面追击,因为科涅夫知道南京军实力还在,所以,南京军必须要在打了败仗后狼狈不堪地败逃,才能引诱苏军展开全面追击,这是唯一途径,最终实现南京军的“后退决战”。

眼下在湖西战场上的南京军主要是第88、第师,总兵力约15万人,南京军当然不只这点部队,除了在中亚战场上的第31军、第37军以及已经脱离湖西战场的第77军,南京军在华北、东北、蒙古等大后方还有二十二个师(包括生化兵部队第100师)、超过五十万兵力,但这些部队一直按兵不动,原因有三,一是要巩固大后方,二是进一步地麻痹苏军,至于第三个原因,很简单,这些部队的武器装备、弹药补给、物资储备等都不如已经参加苏联战争的那十五个师,真的参战了也撑不了多久,因为这些部队没有足够的子弹。

“我提议。”前线总指挥部内,蒋纬国声音沙哑而干涩地道,“我们一起为一八零旅全体为国成仁的袍泽手足默哀三分钟。”

将领们都默然


状态提示:第487节 运筹帷幄 7--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