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风起北方>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一二三章 山东战事 4
袁世凯有什么反应。袁克定认为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在父亲面前鼓动帝制的人太少了,而且都是一些暮气沉沉的前清官员,没有一个像赵天一一样留洋归来的人支持;第二,那就是自己手里没有军队,他感到只有手中抓住枪杆子,有了军队,将来才有更大的希望。而这两点在赵天一这里都可以得到,为此,他也就非要留下来见赵天一一面了。

袁克定不走,王士珍也没有办法走,赵怀桑就更加不能先走。见众人都不能走,王士珍只好给袁世凯去电报,告诉他亲事基本已落定,只是山东战事吃紧,他和大公子都想留下来协助赵天一作战,完了以后回去云云。在电报里他特意说明是自己去前线协助作战,袁克定仍在后方安全地方;王士珍知道袁世凯对这个大老婆生的儿子很看重,所以不能让他以身犯险,得给老袁说清楚。

老袁这几天心情很不好,为了青岛战事被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追的很急,外交总长兼国务总理孙宝琦因此事请了病假。几次见不到人的日置益大叫如果中国山东军队不撤出潍县诸城一带,将是与大日本帝国陆军为敌,让知道即将在山东发生对日作战的袁世凯非常心焦,开始害怕因此战事引发与日本的大规模战争。这次,这次派大儿子和亲信王士珍到济南来提亲,还有一层没有说破的意思,那就是要赵天一亲自到北京当面向他这个大总统表示感谢,这样没有人指挥的山东军队就不会再与日军发生冲突,避免与日本人交恶。不过袁世凯的这个心思他的大儿子袁克定没有理解,理解了的王士珍又故作不知没有提起;现在不但没有把他的心思透露给准驸马赵天一知道,自己一行人反而留在山东不回了了,让袁世凯真的是很恼火。就在他想发电报到济南,要求几人马上返回,并带上赵天一一起来见自己时,山东方面首先来电报了,电报是胶济铁路高密车站电报房发出来的,山东军队对日军从龙空登陆的第十八师团已经发起了攻击,战斗已经在上午九时四十八分打响。

最开始的战斗上午八点钟在王格庄就已经开始了,从马连庄出来的日军一个中队的侦察部队两百五十人,在山东陆军第一师第三团第一营一千多人的射击下,只进行了两轮还不到到射击,这两百五十六名日军就没有一个活口了。三百米的距离,首发命中率在八十以上,一千人第一轮子弹就可以打死八百名日军,何况只有标准的四分之一;第一营一千多人中,手快的打了两枪,手慢的打完第一枪前面已经没有目标了。严格的训练和充裕子弹喂养出来的成果,在实战中展露无遗,两百五十多名日军基本上都是在胸部位置和头部中弹的,很少有打中胸口位置以下的。

这边的战斗一打响,其它方向上日军的侦察部队也受到了前方阻击部队的埋伏打击,在各种武器的打击下结果都大同小异,日军无一漏网全部毙命,给第一师各部造成的伤亡为〇。这样的结果不是很奇怪,这个时候的日军,训练程度也很是严格刻苦,可以和赵天一部队有的一比;士兵的射击准确率上,也基本上是半斤八两,这个方面比较基本上持平。但装备上比较日军就明显差了不是一两个档次;首先,日军这个时候没有掷弹筒迫击炮、没有轻机枪,重机枪大队级别都没有配备,只是在师团才有重机枪中队。在整个日俄战争中,两个国家二十余万军队参战说使用的重机枪没有超过四百挺,日本军队当时的数量好像只有一百七十多挺。

时间过去**年了,日本人、不是说日本,整个世界军队都一样,没有几个国家军队装备了大量的重机枪。对于日本军队来说,重机枪少,轻机枪更是连一挺都没有,大队级别的日本就是步兵装备,需要重机枪时师团部才会派下来那么一两挺;至于前出侦察巡逻的日军部队,就不要想这些贵重装备了。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日军虽然是侦察部队,警惕性也不错,但还是要行进间进行侦察,不可能在一个地方不动。对于刚刚驻过的地方安全了一个晚上,早上起来还舒舒服服的吃了行军早饭,门口自然是安全的,防护心也会大大降低。而对方早就料敌于先,在半路埋伏好了等他们,以有心算无心,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任何重火力的日军就算是在第一轮打击下存活了下来,以现在日军心高气傲的样子自然不会一直爬赵地上,肯定会起来冲锋;只要他们一起身,自然就是被打击的靶子,不倒也不行。偶尔有怕**来的,这边装备的迫击炮开上几炮,机枪可能连开枪的机会都没有。

不声不响的消灭了日军侦察部队,而且还不会让后面的日军大队知道(没有无线电),在招远县城平安的驻了一夜的十八师团大队人马就继续上路了。继续以步兵第二十三旅团为前部,二十四旅团为中部,保护着师团部和炮兵行走在后面;为了早日到达青岛背后,协助正面的二十九旅团攻打青岛,神尾光臣中将早早的就命令部队用餐出发,只不过前锋部队出发快一个小时了,后面的辎重兵和工兵以及重炮兵部队才离开招远。汽车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火炮只能用马匹来拖曳,甚至有时候还要工兵来推,行军速度确实很慢。

尽管这样,上午九时四十许,十八师团主力以及全部进入山东陆军第一、第二两个精锐师三万余人二十多公里的包围圈中,最先遭到打击的不是前锋第二十三旅团的日军


状态提示: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一二三章 山东战事 4--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