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风起北方>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二五四章 国家政治 8
了盟友,就不可能背弃;所以,无法答应德国朋友的条件”。

那天下午,朱尔典不知道自己是如何从紫禁城走出来的,全身都感觉轻飘飘的,非常地舒服。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救了英国、救了世界;这是朱尔典的想法。而中国政府的态度,最后一最快的速度飞到伦敦,让威斯敏斯特区白厅旁的唐宁街十号安心了许多;这也是为什么丘吉尔折中建议里面对中国人的条件有那么一点点的放宽。当然,在对待远征军的问题上,丘吉尔也建议采取灵活政策,不要一下子就断绝了在补给上的供应,让中国人不快;至少,在坦克这种新式的装备没有到手之前,丘吉尔希望内阁能够先不要随便乱动。对于中国人把装甲战车叫做“水柜”这么一个奇怪的名称,英国人真的感到惊讶,特别是丘吉尔和乔治这两位了解英国陆军“陆地巡洋舰”计划的人。

英国人的这个研究计划在运载最初的半成品时,为了保密,全部都用木板遮盖,对外的说法就是里面运载的是一些铁制水柜----tank。与中国人的叫法不谋而合,完全一致,尽管中国人汉语的叫法是坦克,只是在发音上和英国相同,但这确实让人感到奇怪。与中国人的叫法不谋而合,完全一致,尽管中国人汉语的叫法是坦克,只是在发音上和英国相同,但这确实让人感到奇怪。有关情报泄露的问题,在第一次接到朱尔典的报告以后,英国陆军军情六局(也就是后世电影〇〇七系列里面的那个军情六处,一九〇九年就成立了,专门负责英国情报机构海外谍报系统的工作)奉命对参与“陆上巡洋舰计划”的所有人员进行过严密第暗中审查,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而朱尔典随后从中国传来的情报证实了中国人是独自进行这方面研究的,而且时间也早于英国,让一干英国武器专家非常脸红,而丘吉尔则更加相信自己和中国有缘,在心里面更加认定上帝左右手的感觉。

刚进入巴格达的吴佩孚,正忙于应付因土军屠杀事件蜂拥而来进行实地采访的记者,自然不清楚远征军在攻占巴格达以后对现今世界一些国家造成什么影响,更不会清楚因为远征军的表现会对今后世界格局变化产生什么影响;日本人的图门江计划、英国人的阿拉伯政策,都已经因此产生了变化。应付完记者,吴司令官又开始按照事前计划,命令远征军向巴格达北部地区推进;而稳定已经占领地区的工作,已经交给了暗影的人去做了。四月份之前攻占整个巴格达行省,将土军赶到原始的土耳其境内,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参谋总长的电报已经提醒了无数次了,这里的夏季,不是行军打仗的日子,还是早一点结束的好。

按照远征军司令部的命令,马跃指挥一线部队继续稳稳地向北、西北推进,每天的行军速度严格控制在三十公里,宿营的时候也是完全按照作战手册排出警戒部队,让土耳其人没有半点可乘之机。随着巴格达城里的消息慢慢散出,土军中的阿拉伯士兵也出现了逃兵。对中国远征军的追击,两个集团军虽然在不同的方向都进行了阻击。甚至有一次阻击部队的兵力达到了四万人的规模,但在中国人飞机坦克地面加天空立体轰炸攻击之下,很快就土崩瓦解,更多的阿拉伯籍士兵趁乱做了逃兵。

第七集团军司令官冯·里斯特上将对此到没有做过分动作,作为德国人,知道第三军的行为之后也只能叹息:这就是人类的战争!不过他让身边的参谋人员专门对中国远征军的作战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作战模式,未来可能是各**队的发展主流方向。他自己也亲自向德国国防部陆军参谋部写了和中**队作战的报告,并派身边的参谋保卢斯离开战场回国报告,希望能够为将来起点作用。

和德国人的想法和做法不同,第八集团军司令官哈利勒·萨米将军就不一样了。丢失巴格达,他认为是敌军过于强大,以及自己的部队中阿拉伯籍士兵作战不力。他下令自己的部队中加强对阿拉伯籍士兵的管控,如有逃跑的迹象立即镇压。第八集团军的气氛马上就变得不一样,土耳其人对阿拉伯人由战友变成了看管和被看管者,双方的关系开始恶化。一月十二日,丢失巴格达城的第五天,第八集团军残部主力退到了哈迪塞,这里已经离开巴格达城两百二十多公里了,哈利勒·萨米和他的第三军(除去第八师一个团)基本上安全了。跟随在他们身边的土军还有三四万人,一半是叙利亚人和库尔德人士兵,一半是当地阿拉伯人,被看管的严没有逃走,或者是真心跟随土军作战的。

到了这里,萨米将军就不想再往后退了,再退,就到加伊姆了;那里就距离奥斯曼帝国的另外一个行省----叙利亚省就不远了。退到那里,萨米将军就不好给上面交待了;所以他下令在这里构筑坚固工事,准备“坚决地阻击中**队”。为此,他给第七集团军司令官冯·里斯特上将去了电报,希望第七集团军能够在巴格达北部的摩苏尔和中国人展开决战,双方互为犄角,相互策应,阻止中**队的脚步继续前行。只要时间拖到夏季,一切都会好转!

接到电报的冯·里斯特上将心里暗自揣摩:“想法是不错,但你能坚持到夏季到来吗”?


状态提示: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二五四章 国家政治 8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