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一战风波第四三〇章田中新奏
一九一七年三月底,随着尼古拉二世退位,俄国正式结束了沙皇统治的时代;随着工兵代表苏维埃{当时还没有“农”出现}和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这两个不同阶层组成的政治团体出现,俄国内部也有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工人组织,沙皇旧军队势力,大地主团体,资本家政党,其它民主党派等等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角逐。在这些纷乱复杂的局面中,出现了另外一股势力,一股有日本人控制支持的原保皇派势力。
西线战场打的热火朝天不可开交,东线日本远征军按兵不动悄无声息;除了军队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冻伤,秋山好古大将存有私心之外,出兵俄国的最终目的,也是日本远征军没有行动的最主要原因。正如之前有人分析的一样,日本人“真实目的应该是圈地、捡漏、分享胜利果实,最终是为自己开疆扩土,至于盟国与德国的交战并不在他操心的范围之内”。
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但最后的战争红利却在美英等西方列强的干涉之下只获得了少许,这让自认为付出巨大的日本上下难以接受。之所以最后忍受下来,除了西方列强自己得罪不起外,日本人还有一个对中国“秋后算账”的打算,就是想在以后的时间里慢慢的跟软弱的满清政府讨要一个“公道”,一步步蚕食他们在日俄战争时期制定的对华侵略计划。
人日本几届内阁没有想到的是,满清政府被推翻了,中国人共和了。这个也没有什么关系,共和之后的中国也是群龙无首四分五裂,各省各地政权跌更,比之之前满清政府时期还让日本觉得满意,甚至一度连黑龙会背后支持的某大炮领导的那个什么党都想弃之不顾,自己单独干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内地却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强势年轻将军,首先在山东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陆军,又在奉天和旅顺使用神秘的武器攻击了大日本的海军和陆军,让日本上下惊畏之余不敢有丝毫的报复之心。
这还不算,接下来的几年,中国竟然也改变了不少;首先国内个别省份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继而引起其国内一连串变化。而中国政治形势的改变,也是让日本方面措手不及;也不能说日本方面措手不及,而是在几次明的暗的争斗失败之后根本没有好的应对方法。而当中国人出兵欧洲{西亚}之后,有了英法等国的支持,日本更是不敢对中国怎么样。
不敢对中国怎么样,不代表日本人不想怎么样。就算在盛唐时期,微弱卑贱的日本人,也没有断绝过对那片富饶土地的贪心,只不过不敢表露出来而已。如今这种大环境之下,几经思虑的日本高层就想出了出兵俄国这么一个下策。这个计策,是在参谋次长田中义一的策划指导下,由参谋本部研究提出的,目的就是想利用俄国在大战中实力消耗严重的情况下,借助明石元二郎等间谍特务在俄国的影响,让日本在远东大陆站住脚。
日本人最初的俄国计划胃口并不是很大,只是想在远东中国和俄国交界的东北重新找回一块地方,以取代被中国人收回去的旅顺,但俄国国内的局势变化让日本政府大喜之后有些措手不及,这完全出乎山县有朋等日本元老的预料。说是出乎对俄国局势变化太快的预料,还不如说山县等人对在俄国进行颠覆破坏活动的明石元二郎等信心不足。就算他们在一六年底就收到了明石元二郎发回国内的电报,提醒他们俄国可能在明年有巨大变化,也还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俄国内乱开始,山县等人还都认为沙皇政府能够迅速处理,掌控局面。
二月革命彻底爆发,让日本高层重新认识明石元二郎等人的作用,也开始评估分析这次俄国内乱的后果,以及给日本可能的机会。田中次以及天皇陛下大胆箴言,希望利用“日俄秘密协议”的关系,“主动干涉俄国内务,扩大日本在俄影响,{至少}确立日本在俄远东地区的实际存在,为进一步实现北进大陆做准备”。在这份长达近万字的上书中,这位曾亲身参加过日中《八大条》谈判的军方代表,还提出了以占领俄远东为基地,继而西进控制贝加尔湖以东庞大俄国领土为第一目标,利用十到十五年时间积蓄实力,南下攻占中国东北为第二目标的计划。
在上书中田中提到“......考虑中国现状和实力,已经对帝国构成实质性威胁,帝国如欲建立昭和新政,必须采取积极夺取俄远东利权的方针,并修缮与中国之关系,借利与中国及欧美发展贸易。这样,不仅能使{日本}工业的发展,还能避免中国势力的东进{远东},良策妙计莫过于此。远东利权果真归我所有,那么,就可以用远东做基地,假借贸易来取悦中国,继而获取中国最新之军工技术,提升改变我国之工业现状......为建立昭和新政并实现我帝国的恒久兴盛,利用俄国革命之内乱,采取积极获取远东利权的政策是惟一办法”。
当然,田中的这份上书里面,也提到了向南发展的设想。建议日本扩大现有南洋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移民,利用移民优势逐步占领和控制岛上土地,使其慢慢“日化”。不过,相对于南下的“海洋政策”,北上西进的“大陆政策”则是田中上言的重点和关键。相对有海洋,缺少土地的日本更喜欢广柔庞大的陆地土地,而这些东西,也更加符合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