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群芳寻踪>第一百十二章:董卓到洛阳
增兵数千,往北门增兵数千,绝对有诈,他麾下并州人马才八千人,往那几个地方都增了兵,他自己还剩下多少兵马,金良向来私心自用,必定不会心甘情愿把兵马交给朝廷,孩儿料定金良明是增兵,暗是减兵。此前他不惜重金封赏所有部属,便是为了今天能够把这些军队带走,拥兵自重。孩儿敢说,洛阳城内必定防守空虚,洛阳西门城头上的统领也绝非是金良的亲信。”

董卓摇摇头,有些不信,因为他派去的斥候都传报说金良往各个地方都派出了五六千人马增援,大张旗鼓,锣鼓喧天,这还能有假。

李儒便笑道:“父亲还记得中平元年那个冬天,父亲设巧计逃过羌人包围?”

董卓捻须大笑:“当然记得,为父统领大军追击边章、韩遂,连战连捷,得意忘形,便犯了‘穷寇勿追’的兵家大忌,半路上被数万羌人围击,我孤军深入,陷入羌人分割包围之中。后方援军迟迟不到,我军粮草殆尽,周慎的部队被彻底击溃,我在如此境况之下,镇定自若,命令士卒在河中筑一高堤坝,截断上游的流水,装作在坝中捕捉鱼虾。羌人以为我军粮尽,只得靠捕捉鱼虾充饥,便放松了警惕,只围不攻,想困死我军,等他们反应过来,我早已带着大军消失得无影无踪。哈哈,我筑坝的真正目的是迷惑敌人,以此作掩护,然后伺机悄悄撤退,羌人前往追击,却因我把大坝扒开放水,河水一下子涨得很高,羌人无法渡河,我全军得以幸免。此乃为父平生最得意的一件事,为父已经讲过许多遍了,不知你为何还要提及?”

李儒亦笑道:“父亲机智,孩儿十分钦佩,只是父亲仔细想想,金良增兵之策不恰如父亲当年那样,增兵是在迷惑我们,以此为掩护,然后伺机悄悄撤退。父亲可派人去探查,若是金良已经拔营而走,洛阳城中必定空虚,父亲不可再错失良机,要尽快入城,早定大局。”

董卓仔细一想,脸色大变,连忙派人去小平津方向探察。半日后,斥候来报,小平津大营遍插旌旗,营垒森严。董卓便不满地看着李儒,你是怎么判断的?

李儒却笑道:“果然不出我之所料,金良小贼原来好勇斗狠,从不屑于用些阴谋诡计,不知何故,他这一入洛阳竟突然变得如此诡诈。你等再靠近查看,我料定金良早已撤走,只留下一个空营迷惑我等。”

斥候领命再去探察,又过了半日,斥候来报:“军师所言极是,金良大营里空有旌旗,里面却空荡荡的。所有兵士都已撤走。粮草辎重全都运走了。”

董卓大喜。下令拔营,全军往洛阳西门挺进。到了西门外,李儒修书一封,把书信射入城内。被金良刻意安排在西门镇守的赵融是个善能吃肉的庸才,看罢李儒的书信,被李儒字里行间的利诱恫吓搞晕了,连忙开门投降。

董卓大军顺顺利利进入洛阳城。领着一帮洛阳籍少爷兵镇守皇宫的虎贲侍郎史阿见势不妙,按照金良的事先指示。先把皇宫上下整顿一遍,然后直接投降了董卓。董卓在李儒的劝告下,没有直接领兵进入皇宫,依然让史阿值守皇宫,董卓上表呈递进去。皇宫里面的回话由史阿传递出去,说是天子偶感风寒,需要将养几日,太后不便见外来将领,命太傅袁隗全权处理董卓事宜。当然卢植等人根本得不到这么详细的情报,金良暂时也不想把自己的情报来源分享跟他们。

卢植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依然抑制不住满腹的悲恸:“诸公,该如何是好?”

杨彪冷笑道:“那还能怎么办?等着喽。你们当初从洛阳撤离。不早就有这个心理准备了,就是坐看董卓与袁隗相争,你们好坐收渔翁之利。”

看来杨彪还是对卢植金良等人挟太后天子撤出洛阳有意见。

黄琬却忿然道:“杨文先,安出如此目无君上之言?”

杨彪恍然醒悟,除了金良之外,在坐的其他人都是拥护汉室的忠臣,若非太后愿意,他们这群人也不会离开洛阳前往邺城,他刚才那样说,隐隐有诽谤太后的意思,遂闭嘴不言。

卢植却笑道:“子琰莫恼,文先讲得确是实情。董卓领十余万虎狼之师,袁隗有普天下门生故吏相助,两者皆狼子野心,太后天子留在京师必是死局,离开京师前往邺城方有一线生机。离开洛阳是对是错,已经很明显了,不须多做争辩。我们要商议的是下一步该如何应对?我们虽然知道暂避其锋是智者所为,但天下人却不会如此看待,他们只会看到是太后天子弃社稷而走,这样的舆论我们无法担当,该如何消弭如此影响?”

众大臣面面相觑,连吕布也有些不知所措,是啊,虽然分析出来一定要从两个大野心家的夹击中挣脱出来的,但天下人看不清楚这一点儿,该如何说服天下人,如果不能让天下士人信服,那襄阳朝廷的正义性也大打折扣。

金良好好想了想历史上的记载,似乎只有等着董卓犯错才行,但是把自己的胜利建立在敌人的愚蠢上,是很不靠谱的。

金良越来越发现,穿越所带来的历史优越感险些把自己毁掉了。若是自己能够稍微尊重一下历史,不去煞费苦心劝说太后和卢植从洛阳撤离,只是靠着救太后天子的大功拿到某一个郡守的官衔,然后马上离开洛阳那个是非圈,招兵买马聚草屯粮,坐等曹操等人讨董檄文,然后在讨伐董卓时获得一些名声,在联盟破裂后浑水摸鱼,一切都会


状态提示:第一百十二章:董卓到洛阳--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