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唐时烟雨>126、东魏国寺

东魏国寺原称为太原寺,垂拱三年改名为魏国寺,位于皇城南教义坊内,此寺庙是武则天为了纪念母亲杨氏而建。

武则天每每怀念母亲,登皇城便可远见魏国寺。

因为当时的寺庙名称多有重叠,比如薛怀义的白马寺在长安也有,魏国寺也是一样,为了区分,所以东都洛阳的魏国寺便在民间惯称其为东魏国寺。

寺庙人声鼎沸,香火旺盛,清晨,天刚拂晓,寺庙悠扬绵长的钟声响起之后,前来虔诚供奉的信徒便蜂拥入寺。

寺庙山门离端有武则天亲自命令工部建造的石制大鼎,石头皆是从岭南运来,结实耐看,大鼎四周皆精心雕塑各方菩萨佛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供山客供奉的铜制香炉,香炉约有一人之高,香炉内点燃三支臂粗的红香,迎着清晨飘着氤氲青烟。

进山门后,香客们手持小香朝各方虔诚祭拜许愿,然后进大雄宝殿请愿、还愿。

陈溪此刻正带着韦团儿和陆迎秋、司静云虔诚上香。

他从史馆婉儿口中得知了一项让他豁然开朗的信息,徐敬真想要瞒人耳目,最好的办法就是伪装成寺庙和尚沿途行走,因为只有苦行僧,才不会被官道及各道、州、府的官兵注意。

与此同时,婉儿告诉陈溪,徐敬真之前为校书郎的时候,曾和洛州司马弓嗣业和洛阳令张嗣明同一届为官。

这个时候官场上的派系还没有成型,虽然不像宋明时候那种同届科考为官的同窗之情那么牢固,但是陈溪敏锐的发现,他们三人都有一个共性,都是被高宗一手提拔起来的。

又因为三人同届被明经取仕,所以徐敬真定然会和这两位故友有联系。

当时告发永昌蛮乱的人,正是洛阳令张嗣明,现在这个熟悉的名字又出现在陈溪耳中的时候,陈溪总感觉这个人很关键,至少知道当年永昌蛮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甚至知晓的东西更多。

当然这都是陈溪的另一层考量。

而现在他之所以出现在东魏国寺,就是他认为,徐敬真极有可能现在在洛阳!

为什么陈溪会这么断定?因为他询问过婉儿一个无关重要的问题,徐敬真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性格又是如何?

每个人的性格,会让决定他们以后的路该怎么行走,所以研究人的性格至关重要。

婉儿不知陈溪为何有此一问,但还是告诉陈溪,她说徐敬真为官谨慎,粗中有细,当年他为校书郎的时候,因为译隋书出乱,于是在给高宗讲解的时候,索性将那一段译乱的直接按照错乱的说了出去。

在明知道是错误的情况下,徐敬真为了完成任务,便按照错的去说,这足以说明,此人胆大心细。

虽然后面被人检举,但是时间已经过了很长,高宗便也没有追究责任了。

还有就是徐敬真决心从岭南逃亡,此事也足以看出徐敬真是一个胆子十分大的人。

这样的人自信、胆大,所以为什么不可能伪装成和尚潜伏在洛阳?

陈溪认为此事极有可能,于是他暗中调查了洛阳这一年多进出城门的游方僧人,其中有几处寺庙的来人很是可疑,而东魏国寺正是其中之一。

“我说陈郎将!”韦团儿将佛香朝铜炉上插去,便不耐烦的道:“这些日子你带我们来了多少家寺庙了,究竟是什么任务?难倒就是给天后祈福?”

韦团儿此话一出,便知道不妙,若是被有心人知道,大可在天后告她一个大不敬之罪,如果陈溪有心,将今天这揶揄的话告诉天后,自己恐怕要危在旦夕了。

韦团儿平日是十分谨慎的,只是身为陈溪的下官,她打心里不服,她现在说话都是在气头上,压根就没过脑子。

陈溪眉头微微皱了皱,司静云和陆迎秋见陈溪神态后,急忙上来圆场:“郎将自有他的计较,团儿姐姐耐心点。”

陈溪望了一眼韦团儿,道:“我知道你对我突兀降任或有不服,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私人恩怨,不要放在官场上,不然以后说不得便会大祸临头。”

历史上的韦团儿,就是因为个人情绪化严重,最终酿成惨祸,但是从目前看来,韦团儿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坏心思,所以陈溪还是善意的提醒了她一句。

至于能不能听进去,这些都靠韦团儿自己了。

韦团儿点点头,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句,不过眼中却有一丝感激之色。

陈溪自然也不会在这上面斤斤计较,对三人道:“走,我们去住持禅房!”

东魏国寺的住持叫法明,是个对大乘佛法有深入研究的高僧。

禅房在整个寺庙的最后端,一般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寺,普通香客很难见到他。

守门的沙弥将陈溪几人拦在禅房外,说什么也不让陈溪他们入内。

一时间陈溪也没有了办法,倒是韦团儿,突兀“哎哟”一声,神色痛苦,捂着肚子便在禅房门口倒下去了。

陆迎秋和司静云立刻会意,对沙弥道:“你愣着干什么?我家小娘的旧疾发作了,快带我们进去歇息片刻!”

小沙弥显然没处理过这种棘手的事,但是佛门慈悲,怎么能见死不救,于是双手合十道:“诸位在此稍候片刻,我这就去禀明住持大师。”

小沙弥离去后,陈溪才一脸无奈的看着几个女子。

几人不约而同的朝陈溪吐了吐翘舌。

陈溪摇了摇头,道:“你们几个……干的漂亮啊!”

几个女子听到陈溪的夸赞,


状态提示:126、东魏国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