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罗马尼亚雄鹰>第147章 特尔诺沃战役 二

在保加利亚第一军准备誓死守护查雷维茨山时,罗马尼亚军队依然在37公里外的bō_bō沃缓慢行军,这次罗马尼亚军队的推进速度是每天20公里,行军速度如此慢的原因是因为普烈山将军强烈要求。他打算在特尔诺沃一战打垮保加利亚军队的主力,这也是得到埃德尔的支持。

“殿下,我们在后天将抵达特尔诺沃。”

现在作为这次罗马尼亚进攻军队参谋长的陆军大臣库尔图瓦上将,对和自己坐在一个车里的埃德尔王储说道。

埃德尔对坐在自己对面的库尔图瓦上将恭维道。“这次还需要上将阁下的指挥,才能击败保加利亚人,让他们认清事实。”

面对王储的恭维,库尔图瓦上将可不敢生受,他知道这是王储在向卡罗尔国王一派的军官们示好。尽管他们都是老胳膊老腿了,可是影响力还是在的。作为国王在军队的代言人,他也是知道老国王身体垮的厉害,在心里他已经有了在新国王登基后就退休的想法。所以在一次的战争中,只要不出大的纰漏他就做个好好先生的打算。

在想明白这些后,库尔图瓦上将说到。“殿下,现在的战争不比以前了,要是十年前我还知道怎么打仗。现在嘛,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埃德尔王储对这位比泥鳅还滑陆军大臣也没有好的办法,既然他不想做这个事,那么就只有让副参谋长普罗西少将为自己好生参谋一下,估计这也是普列山会选这位上将的原因。

两天后罗马尼亚军队来到特尔诺沃外围,的守军在罗马尼亚军队到来的时候就稍微抵抗一下,就退往了特尔诺沃城外的查雷维茨山阵地。看到山上密密麻麻的工事,在副参谋长普罗西少将的建议下,埃德尔也下令先罗马尼亚军队先整顿一下,等待走到最后的由十二师保护的第十一重炮团。

这个重炮团就是这次罗马尼亚的大杀器36门210重炮。这个重达接近9吨的大家伙,是由十辆东风卡车在前面牵引拖过来的,还有一个专门的工兵团为其铺路。即使是这样的保证下这些大家伙每天也只能走十七八公里。普列山总参谋长在制定计划时就将其考虑在内了,这些大炮从开战到现在一直都处于行军状态,没有发射过一发炮弹,军队中也没有一句怨言。因为他们都知道向这样的大杀器,也只有大战役才有可能使用。其高达120kg的炮弹和11800米的超远射程,会让所有使用它的人都认为其物超所值。

在罗马尼亚军队抵达特尔诺沃外围后,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一世率领的保军主力也抵达这里。在抵达这里后,由已经提前抵达这里的陆军大臣萨沃夫中将讲解这次的防御计划。

“现在特尔诺沃城外罗马尼亚军队已经抵达,相信最多两天后他们将发起进攻。按照我的计划,这次作战的重点在守护查雷维茨山,这个特尔诺沃城外的制高点。”

说到这个,萨尔沃中将拿着指挥棒在军事地图上敲击了一下查雷维茨山,以示自己对其看中的程度。保加利亚一干将军们在作战会议室内,一丝不苟的认真听着萨尔沃中将的讲解,国王斐迪南一世也是一样。

现在他们都知道保加利亚被三面围攻,在塞希前线经管还能支撑下去,不过这是塞、希和黑山三国想着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先厮杀一阵,他们好上前捡便宜的心态。在这里需要说一下黑山在罗马尼亚宣战后,也对保加利亚宣战了。随后他们派出了两万人的兵力帮助塞尔维亚防守马其顿地区最大城市斯科普里。加上罗马尼亚已经攻略了保加利亚三分之一的地区,在这里坐着的每一位将军都知道,保加利亚到了独立后最危险的时刻。现在他们那里还有丝毫松懈的可能,全部都打起精神面对至关重要的一战。

萨尔沃中将看到万众一心认真听自己讲解的将军们,内心感叹一下后继续讲到。“由于查雷维茨山不算太大,现在放七八万人防守这个关键点已经足够。我计划让第七师防守东面杨特拉河对面的阵地,由于我军占有查雷维茨山,相信第七师压力不会太大。第四师防守北面从查雷维茨山到利瓦尔镇这段防线。第十一师防守西面赫比亚,保证我们的后路。第三独立旅防守南面,防止罗马尼亚偷袭我们。其余各师都准备增援各部。”

听完萨尔沃中将的布置后,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位陆军大臣这次作战布置只能中规中矩。将必然受到罗马尼亚军队重点攻击的查雷维茨山重兵防守,同时两边各放一个主力师,还派一个战力不错的师保护自己后路。南面靠近巴尔干山脉最不可能受到攻击的防线,放一个新编成的独立旅,其余各师都放在城内准备支援。和之前对塞希两国开战时精彩的突袭,完全就是两个极端。

在讲解完后,萨尔沃中将询问起在座的将军都明白了没有。

基于萨尔沃中将以往的战绩,和平时管理军队的威望,大家都一口同声的回答到。“明白了。”

看到不少将军对自己这次还有点疑惑,萨尔沃中将也不想解释过多,便对他们讲到。“既然都明白了,那就散会。”

这时候一帮将军们像小学生下课后,一一离开了作战会议室,这时候萨尔沃中将对第一军军长库丁切夫中将喊到。“库丁切夫中将请留一下。”

库丁切夫中将在听到陆军大臣萨尔沃中将的话,转身走到他面前问到。“萨尔沃阁下,还有事吗?”

听到库丁切夫中


状态提示:第147章 特尔诺沃战役 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