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网络游戏>崛起于卡拉迪亚>第一百六十七章:瑞泊莱特战役 上

南方闹瘟疫,东方和北方都在打仗,就连西面的海湾当中,也被诺德海寇的船队抢掠了好几次,帕拉汶一度被迫在封闭港口。

斯瓦迪亚遭遇了数十年来最大的危机,哈劳斯国王的影响力也遭到了重创。无论是反对他的贵族,还是拥护他的贵族,都一致认为现在的这种情况和哈劳斯国王一贯的独断专行撇不开关系。

要不是哈伦哥斯伯爵一路从诺德人和维基亚人的领土上烧杀抢掠赶过来支援国王,稳定了军心并且打击了对方的士气,哈劳斯国王聚起来的大军险些在和诺德人对峙的时候瓦解。

哈劳斯国王现在急需击败诺德人来稳定全国贵族的心和这支庞大军队的士气,更需要用胜利来证明自己依然有能力统治整个王国,他的力量依然足够保卫国家,并且粉碎那些妄想推翻他的家伙。

哈劳斯国王再一次发出了征调士兵的命令,就连拜伦这个远在南方边疆的男爵,都被要求去参加这次战役。

那个使者带了一整队骑兵向南方各贵族宣布命令,尤其是专门交给了拜伦一封新任元帅哈伦哥斯伯爵亲手写的信。

信里要求拜伦在两天之内就要动员瑟林迪尔的军队跟随使者队伍北上,军队数量不能少于500人,如果他觉得防卫力量不足,可以让格鲁恩沃德堡的部队暂时接手瑟林迪尔的防务。

在信的末尾,元帅还以国王的名义要求拜伦亲自带队,不过战斗结束之后瑟林迪尔的管辖权依旧交予他。

拜伦没有拒绝的机会,也不能找任何借口。而除了他以外,王国各地还有另外十几位贵族也收到了类似的命令,被要求带着领地中大部分的军队参与这次战役。

这些掌管一方的领主们在这种强制性的要求下最终都选择了遵从国王的命令,因为他们觉得不管最终王国损失多少,哈劳斯国王依旧能稳坐在王位上,到时候他们的下场绝对不会好。

在和英雄们商量过后,拜伦留下了雅米拉和艾雷恩守卫瑟林迪尔,既是因为两人的关系密切,更是因为他害怕没有一个心思缜密的人看着艾雷恩会因为自己的自负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拜伦留下了所有的诺德籍士兵,带走了剩下的佣兵部队,以及新成立,人数只有十人的斯瓦迪亚重骑兵部队。虽然拜伦不想让这支重骑兵部队现在就上这么大规模的战场,但是如果让这些品行不正,整天没事找事的少爷们留在瑟林迪尔,拜伦觉得问题可能会更大。考虑再三之后,拜伦还是觉得带着他们上战场,见见自己都没有见过的大场面为好。

齐科男爵和菲利斯男爵也凑了一百多士兵供拜伦调遣,他们武装的还算可以,拜伦给他们多发了一些武器和弩箭之后就把他们编到了自己的部队当中。同样,拜伦也在瑟林迪尔招募了一些从南方回来,受过一定训练的民兵,把他们安排到了队伍当中充作长矛手和弩手。

最后算下来,在出发的时候,拜伦的部队总数差不多有700,比要求的还多出不少。

物资方面,拜伦更是带走了镇里一半的马车和补给,还有大部分的马匹。哪怕一路上不进行采购,这些物资也够他们撑到北方。而沿途都是斯瓦迪亚的城镇,补给补充也很方便。由于不清楚前线现在后勤的状况,拜伦还是觉得多带些东西最保险。

.............

当拜伦带着疲惫的部队穿过了整个斯瓦迪亚来到了瑞泊莱特的时候,两军之间的战斗也马上就要开始了。在这段时间的对峙和消耗中,双方的后勤都达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拜伦赶到的时候,斯瓦迪亚的方面运输的粮食已经赶不上消耗,而诺德的军队的补给数量也少了一半。

而且这附近地区也搜刮不到粮食了,在哈伦哥斯伯爵的命令下,斯瓦迪亚的骑兵部队成了土匪,绕过边境线袭击了多个诺德村庄,而诺德人也同样抢空了整个瑞泊莱特。当地民众流离失所,而双方的军队也因此陷入了后勤困境当中。

当南方的贵族部队陆续到达之后,哈伦哥斯伯爵也不在等待了,他打算主动出击,摧毁诺德人在瑞泊莱特堡的营地,进而夺回这支城堡。

刚到营地才两天,拜伦就收到了准备作战的通知。哈伦哥斯伯爵将他们安排在大军阵型的一角,和其他男爵带来的部队一样单独编排成队,由拜伦指挥。当然,这一部分部队的指挥官自然不是拜伦。拜伦和另外几位男爵以及他们的部队,都受负责这一部分军队的克莱斯伯爵的指挥。

按照哈伦哥斯伯爵的计划,他会先用雇佣兵和王国的轻骑兵部队杀入诺德人的营地,将他们吸引出来,之后不惜伤亡的用重骑兵从两翼包抄过去,趁着对方阵脚不稳冲垮对方的步兵,充分发挥己方的骑兵优势。

等骑兵冲垮了诺德步兵的时候,斯瓦迪亚的步兵部队才会挺近,稳住阵脚,不然他们无法和诺德的强悍步兵相抗衡。

这是一个冒险但是又可行的计划,虽然肯定会造成大量的骑兵伤亡,但是情况顺利就可以一举击溃整个诺德军队。

之前兵力优势不够明显,骑兵数量不满足伯爵的要求,伯爵只能把法案暂时搁置。不过现在时机已经成熟,计划可以进行实施了。

在克莱斯伯爵的命令下,归他指挥的贵族领主和高级军官纷纷带着骑兵走出队伍,在大军右翼组成了一支1000人的重骑兵部队,以及1500人的轻装骑兵部队。

令拜伦有些不安的是他和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七章:瑞泊莱特战役 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