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华夏海权>第七百七十章 来到远东的霞飞

“俄国人依然和原来一样冥顽不化,俄国的贵族和高官们依然像原来那样醉生梦死。俄国的军队依然是由那群看不到希望的士兵和贪污腐败成性的高官组成,我实在是对我们的盟友没抱有什么太大希望。”霞飞将军在给法国政府的信中这样写道。其实他还想加一句话,那就是:“我甚至怀疑我们为此付出的法郎是否值得!”但是想了想还是没写上。

作为帮助俄国人训练陆军的法国将军,霞飞将军可以算相当尽职,在到达俄国后,除了礼节性的拜见了俄国沙皇和一众高官后,就一头扎到了俄国军队中,他的足迹遍布俄国大大小小的军营,结果每一次访问,他和他的法国军官团就失望一次。倒不是因为俄国人装备差素质低,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改变。

“在俄国的军队中,士兵依然被当成物品来看待,一些公园和高级场所禁止士兵入内,所谓的从军光荣不过是一句空话,各级军官对士兵的压榨依然照旧,而士兵们也麻木不仁。”

“在军事训练领域,他们有了一些改变,必然说以前需要一个营的士兵冲击一个宽度为500米的阵地,现在他们换成了2个营。在军官和督战队的威吓下,士兵们拿着各种陈旧过时的武器机械的冲向了对方阵地,炮兵支援和士兵的突击根本就没有配合。炮击结束后十多分钟,步兵才发起进攻。如果他们的对面是德国或者法国部队的话,我们的士兵甚至可以在对反炮击结束后后喝杯咖啡再用机枪收拾这些俄国人!”霞飞这样评价道。

有一句话叫蝴蝶效应,徐杰穿越后影响的可不仅仅是几个与华夏有莫大关系的国家的未来,甚至连法国这些在远东几乎属于打酱油的国家都发生了改变,而最大的改变就在于军事和战术上。首先,第一个改变是法国人暂时放弃了一直主张的攻势战略,从甲午时期的月峰山战役到平壤战役再到后来的旅顺口保卫战,再到第一次华俄战争中的数次交战和第二次华俄战争中的攻坚战,法国人充分意识到了自动武器和重炮的威力。

“即使如同钢铁一般的意志在强大的火力面前也变得一分不值!”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法国人就已经比历史上强太多了。一战的时候法国人战术可以说非常陈旧非常过时。如果说英国人突破对方的防线靠的是坦克加大炮。德国人突破对方的防线靠的是精锐突击队加大炮。那么法国人突破对方的防线完全就是靠人海加大炮。而且还是排的整整齐齐的队形!

而这个结果直接导致了法国在1战中整整损失了一代人!更导致了2战时期法国对战争的恐惧和保守。1战的堑壕体系给法国人留下了太多的教训了。历史上有一名参战的英国军官这样描述当时的法国部队冲锋时的惨烈:“所有法国步兵团在进攻的时候,他们的低级军官都会走在最前面,他们挺起身子无视对面的枪林弹雨,在他们后面是一排排的法国士兵。他们穿着鲜艳的军装排着整齐的队形高唱着战歌向对面阵地冲去。德国人的机枪一排排的将这些勇敢的士兵扫倒。前一排士兵倒下去后,后一排接着前进,结果继续倒下,两排士兵倒下的时候,之间的距离居然连50码都不到!”

法国人在一战的时候绝对称得上勇敢。但是勇敢归勇敢,绝大多数时候,他们的鲜血除了诠释自己的勇敢之外,永远与胜利保持着相当远的距离!以至于1战的时候西线的法军甚至都因为高伤亡率而发动了兵变!而一些法国将军也热衷用士兵的生命来为自己的升官进爵添砖加瓦。法国人本来就比德国人少,再加上这样浪费人力资源,要不是有英帝和后来的美帝,法国人这次输的肯定比上次普法战争都要惨!而在这个位面上,法国人从一系列的战斗中已经提前十多年发现了,自己战术和战略上的问题,并且开始摸索新的方向。

虽然很早法国人就发现了自己军队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开始了各种摸索,但是摸索了好几年,法国陆军的战术,尤其是步兵战术依然在摸索……。结果摸索到现在,法国人的战术终于变成了散兵线加大炮的战术,以松散的队形降低损失,然后在重炮的掩护下缓缓的接近对手,最后发动进攻。步兵的攻击效果严重依赖于炮兵的支援,和个人素质,总体而言。各部队之间的配合依然比较少,而且缺乏兵种之间的协调,在一次次演习中,法国人已经习惯于用炮兵来清除障碍。比如说铁丝网、雷区和各种障碍。

但是问题是,并不是每个攻击面都可以获得作古的支援。所以法国人发现自己的攻击其实很难真正动摇对方的防线,原因很简单,重炮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德国人远程火力还要比自己强,实际上能够给前线部队支援的火力非常的稀少。所以即使突破了一个点。又能如何?让防御方集中优势兵力打回去而已。所以到现在,法国人也没发现太好的办法。当然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骄傲的法国人认为自己比俄国盟友还是强很多的!有很多东西可以教给他们!

而俄国人确实比较配合,让霞飞和他的法国军官团在俄国人面前大出风头,一方面让霞飞等人极端失望,而另一方面却极大的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有一句话叫什么来着?嗯,叫痛并快乐着。现在的法国军官团就有很有点这个意思。就在霞飞等人用了数个月的时间在东欧平远晃悠了一圈之后,在法国政府的要求下,霞飞和部分随从将乘坐火


状态提示:第七百七十章 来到远东的霞飞--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