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第一百零一章 本土的准备(二)

本土最近确实来了很多移民,这主要还是出于预防战争的需要。

由于和荷兰的关系在近两年跌入了底谷,双方之间甚至还爆发了一些海上冲突。而且荷兰最近在开普敦和图莱尔动作频频,一面通过移民增加实力,一面大肆收买当地土著,与东岸人针锋相对。这个时候,就算是傻子也看出来有些不对了,为此,华夏东岸共和国外交部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与荷兰人在好望堡内进行了双方之间的第二轮磋商,重点就是如何规范和约束双方之间的行为,以尽量减少由于意外事件而造成的擦枪走火的可能。

不过荷兰人的态度很傲慢,他们根本没有把东岸人当做可以平等商谈的对手,只是一味要求东岸人在各个方面进行让步,且又不愿做出任何平等的利益交换。比如,他们要求东岸人立刻停止对巴西人的武器援助,以及将新华堡去武装化,成为自由港等等;却又不愿正面回应东岸人提出的自由停靠马六甲城的要求。他们只对东岸人提出的有偿运输移民的提议感兴趣,但是可能出于他们在明国恶劣的关系,以至于一时间找不到在大陆的代理人的原因,他们断然向东岸人索价500元一人。这是一个毫无诚意的价格,东岸人也肯定承担不起这个价格,因此双方之间的第二轮磋商再次无果而终——因为荷兰人的傲慢。

谈判既然无果,那么就得做好和对方翻脸的准备。鉴于东岸本土贫乏的自然资源,几乎什么东西都需要进口。因此东岸人一边加紧收购各类紧缺物资。一面继续在欧洲通过商业网络搜罗移民到东岸来。1641年全年共搜罗了11500余名(包括六千明人)移民进入东岸。几乎撑爆了本土有限的容纳能力。到了1642年,执委会说什么也不敢再引进如许多的人口了,因为国内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各类资源都不容许这么做。

因此,截止43年2月初,华夏东岸共和国位于里加的商站在汉萨同盟的帮助下,只发送了大约一千名立窝尼亚人、五百名北德意志人以及五百名波西米亚人进入东岸,前后共花了不到一万元来支付各类费用,可谓廉价无比。而东岸人驻佛罗伦萨的商站相比之下就要逊色多了。由于人脉关系有限,加之敌对势力(威尼斯人)的暗中阻挠,以及意大利相对富足的生活,因此今年的意大利移民输入较之去年大幅度减少,只有区区九百余人通过里窝那港口来到东岸。相比较而言,东岸人从奥斯曼帝国输入奴隶(主要是女奴)的数量倒是每年都在增长,去年又有超过一千名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以及塞尔维亚女奴通过士麦那港输入东岸;而在苏伊士港,大批柏柏尔、马格里布奴隶和波斯女奴被送到了新华堡,然后陆续转运回本土。

在这几个点大力输入移民的时候,东岸人在欧洲大陆上最大的据点——波尔多商站却在本土的授意下停止了搜罗移民的努力。他们甚至连小孩都暂时停止搜罗了,因此全年通过波尔多商站出发前往东岸的法兰西人数量为零!也就是说。国内人数第二多的族群法兰西人在去年几乎没有任何新鲜血液加入。不过他们并不是孤单的,据从新华港返回本土的船只报告,去年10月份以来,葡萄牙人输入新华港的明人移民数量也大幅度缩水。他们似乎遇到了很大的麻烦,这应该和他们在远东的势力逐步消退相关的。因此,不约而同的是,国内人口数量排名前两的这两大族群数量增长几乎同时陷入停滞。所不同的是,法兰西人完全是被执委会人为暂时排斥,而明人则是由于别的原因。

不管如何,虽然有了人为的控制与干预,但去年一年从外界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本土的移民数量仍然超过了五千五百人。再加上人口自然增长和少数越境偷渡,华夏东岸共和国的人口总数在43年初达到了接近六万三千人的规模,可谓每年都在创历史新高。

有了这么多人,自然不能让他们都闲着。而且恰逢政府换届,很多原中央大员纷纷转任地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国内大建设,因此这些移民的到来也恰逢其时。比如,眼前的萧百浪除了担任大鱼河海军造船厂厂长负责督造船只外,他还兼任了全国河道拓宽疏浚委员会委员长一职。这个职务的主要职责顾名思义就是负责拓宽疏浚国内的几大内河交通动脉,如连接首都地区的大鱼河;连接米林湖与鸭子湖的两湖运河;连接长山铁矿、下伊河堡与米林湖的伊河;连接平安镇重工业区与煤河乡能源基地的雅库伊河等等。另外,需要疏浚的还有平安河、小西河、卡马匡河等中小河流。

这些河道拓宽疏浚后,将能够通行大吨位的船只,这对于缓解国内的运力瓶颈将有极大的意义。因此,萧百浪最近有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此事上。几个月下来,陆陆续续有超过一千五百人被分配到国内各条河流工地上,预计接下来的一年多他们都将一直为华夏东岸共和国的运河拓宽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努力。

“马甲去南鸭子湖地区担任地区专员,一面主持发展湖西农业基地,一面便是狠抓整个造船产业链上各个企业的生产。听说他在那边可是铁腕作风啊,哈哈,那些诸如缆绳作坊、制桶作坊、帆布作坊、铁匠作坊、酿酒作坊什么的私营小企业都被纳入了整个生产链条,严格接受监管。该扩产的立刻增资扩产,没实力或拖拖拉拉的立刻就被警告,或者被要求滚蛋,让贤给有实力的投资者。”萧百浪笑


状态提示:第一百零一章 本土的准备(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