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盏茶时间,陈佑出了杨邠的书厅。
临时想出来的那个法子虽有后患,但毕竟地处边疆,用来换取在汴京的利益正合适。
接下来陈佑要做的就是说服赵元昌,然后由杨邠安排人上奏此事。
不过也不知杨邠是真的只在乎争权夺利,还是不想让陈佑接触太多枢密院的事情,只口不谈四面外敌之事,着实让陈佑有些郁闷。
陈佑在仆役的带领下很快就到了吴峦书厅之外,赶紧凝神静气,整理一番衣着才轻轻敲门。
当天下午,陈佑坐到了简贤讲武殿内。
此时殿内除了君臣二人之外,就只有一旁的起居郎和侍立一旁的小宦官。
看到坐在帘后的起居郎时,陈佑突然想起来貌似现在已经开始编纂先帝实录了,领头的就是史馆大学士朱庆尧。
当然了,他只是个挂名的,主要干活的还是史馆和翰林院那些人。
想到这个,陈佑不免就想到。
他来到这个时间段之后最先翻看的书籍就是那一堆。
他手上的那份乃是晋人编的,原本已经快编写完成,偏偏赵鸿运夺位建立周国,政局动荡之下,那些编者未防止此书佚散,只得草草付印。
赵鸿运帝位稳固之后,也下令发行此书。虽此书刻印较少,但凭借当初陈元朗的地位,倒也得了一套存在家中。
就是这么一套书,让陈佑度过了最迷茫最危险的时候。
不过他现在想到这个可不是为了缅怀过去,而是他想起来这部据说错漏颇多,所以后来宋仁宗时期又编纂了一部,之后才有的新旧唐书。
在陈佑经历的这个时代,这经历了改朝换代,想来应该像清史稿一般来不及修订吧?既然如此,是不是应该建议重修唐书?
没等陈佑理清思绪,就听赵元昌道:“如此一来,岂非是饮鸩止渴?”
原来陈佑坐下之后已经将他的想法仔细说出,赵元昌仔细思量之后方有此言。
赵元昌登基之后原本就对那些军头有意见,陈佑却建议他在蜀地设立一群新的军头,着实让他心头不喜。
对此,陈佑也不惊讶,他早有预料,也想好了说辞,此时不紧不慢地将昨日跟杨邠商讨时的一干理由说出来。
眼见赵元昌还是皱着眉头不说话,想了想又道:“好叫官家知晓,蜀地各州设置防御使,一来是为了预防制置使一家独大,二来蜀地兵力不足以分配各州,除了当地征兵之外,还可将开封亲军调入蜀地补充。”
“调亲军入蜀?这岂不是......”话说到一半,赵元昌脸皮一动,突然顿住不说。
看情形是想到了什么。
陈佑也不着急,心知赵元昌是明白了自己的想法。这时候最好别去挑明,而是让英明神武的领导自己说出口。
好一会儿,赵元昌脸上露出笑容,看向陈佑道:“陈卿既入枢密院,可是有所思量?”
脸上带着笑,但“陈卿”二字一出口,这气氛一下子正式起来
陈佑当即肃容道:“陛下明鉴,枢密都承旨臣陈佑欲请设立殿前司,以侍卫大内殿前,为王前驱!”
“殿前司啊!”
赵元昌似是颇为感慨,不过陈佑这番话在他预料之中,当即道:“如今侍卫亲军兵员充足,何以另设一军?”
目的当然是防着侍卫亲军了!
可惜这种话不能直接说出口,陈佑只能用其它的理由:“回禀陛下,如今四边不靖,国内不安,而侍卫亲军一干将校精兵强将,正当镇边疆平内乱。如此,皇城守卫难免空虚,故当设新军以护卫皇城。同时也不必窦、巴、郭等诸将军日夜留守京城,我军外战当再添三员将帅!”
最后一句话又是陈佑建议给窦少华三人的好处了: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出镇京外。
“此议可行。”赵元昌最终点头,“你回去抽空递一份奏章上来。”
“喏!”
此事结束,陈佑便自行告退。
不像从前还是秦王的时候,现在的赵元昌好些事都不怎么知会陈佑赵普等人了。
对此陈佑早有思想准备,毕竟身份不同,所思所想也就有了变化。他现在要做的不是议论天下局势,而是做好赵元昌安排下来的任务。
当然,该知晓的该思考的都不能放松,一旦赵元昌问起来,必须得言之有物,如此方可得到信重。
殿前司这事不是一时半会能确定的,赵元昌都让陈佑“抽空”递奏章了,也就是说现在还不合适。
不过这事会先放风,好让这次赵元昌在侍卫亲军插人阻力更小。
果然,第二天陈佑刚刚散衙回到家宅,就有好些个人来变着法子打听此事。
这些人都是只听到一些风声的,像刘明杨邠这等人能当面询问官家赵元昌,而其他人就只能得到不知道转了多少手的消息。
能到陈佑这里来打探消息的,无不是前几天同他谈话的那些人,从这些人的口中,陈佑也得知为何这么多人讨论殿前司了。
无它,流传的消息中说殿前司极有可能要高出侍卫亲军半截,而且将校以侍卫亲军为主。这就意味着,侍卫亲军这一拨人,一旦被选入殿前司,升官那是妥妥的。
不用说,这肯定是赵元昌示意传出来的,至于是不是真的这么打算,陈佑也不清楚。
十一日,荆王赵元盛被护送入京。
同日,下诏封卢璟为宝应县开国伯、崔承霖为高邮县开国伯,而镇宁军由于国丧期间擅动刀兵,节度使瞿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