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饮马黄河,直取长安”
面对渊盖苏文的示好,面对荣留王的求助,李世民给了模棱两可的答案,一面暗示渊盖苏文不会出兵,另一面却在给荣留王定心丸,让他们拼斗个你死我活。
当然他也不是真的不管,在唐朝出兵之前,保住荣留王,不让荣留王被渊盖苏文灭了,也是驱狼吞虎的关键。
得知大唐王朝即将兵伐高句丽,杜荷的心中激动之情,难以而语,只因心中的那一点点的私心。
作为一个后世人,对于******的排斥,实在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杜荷心底也知道,后世的******与现在的高句丽是两码子事情。但感性与理性间,有着强烈的对冲。即便现在的高句丽并非后来的***,但只要“高句丽”还叫“高句丽”这个名字,杜荷就没法对他生出好感来。
尤其是在记忆中,***们乱认祖先,拍了一部《渊盖苏文》的历史剧。那里面的内容实在是恶心至极,历史上唐军北伐,那是节节胜利,位于攻城方以两千兵马的伤亡,灭高句丽四万,生擒将校级别的俘虏三千余人。
***们一编,好了,什么操蛋的情节都出来了。
在他们所谓的“历史剧”里,渊盖苏文却是骁勇无敌,压着唐朝来打,最后更是一箭射瞎了李世民,让威名赫赫的天可汗在剧中成为了一个独眼龙。最后唐使,更是畏畏缩缩的前往高句丽议和。
岂有此理,无耻之尤。
也是因为如此,杜荷对于那个什么渊盖苏文,那是厌恶反感。殃及池鱼,说的就是如此。
记得当时,杜荷气得险些没有砸了电视机,现在回想起来却是一阵阵的兴奋,***们不是说嘛,渊盖苏文骁勇无敌,压着唐朝来打,还让李世民成为独眼龙。行,小爷我这一次就押着渊盖苏文来打,将他打成独眼龙。
高句丽就是一块大奶酪,历史上李世民咬了一大半,没有一口将将它吃掉,那么小爷就一口将他吃掉。
再看那群***怎么编……
杜荷越想越是兴奋,干起事情来,精神头十足,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全力发展,然后将高句丽一口吃下。
这劳师远征,经济、粮食是重中之重。
因为番薯的出现,唐朝的库存食物猛增,大大缓解了连年征战所造成的粮草不足。
丝绸之路,依然红火,但毕竟相隔太远,陆路既不方便,利润肥的如油,可却逼近饱和,想要扩大规模,几乎是不可能了。海上这条丝绸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杜荷心知要想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大,关键不在于刘仁轨招待的那些商贾,而是在于他接待的这个各国使节。这些使节在各自的国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是能够左右上层国策的人物。
只有让他们这些人物,充分的意识到与大唐共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利益,才能最大限度的将利益最大化。只凭唐朝在这里一方使劲用力,取得的成功是有限的。
杜荷也因而对于自己的这份工作,非常的上心。以迎接大使的身份,领着各国使节往返于能够彰显大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地方。
雄伟的万里长城,最富饶的长安东西市,还有东西方的交流通道丝绸之路,以及大唐王朝的军营。
万里长城是不朽的杰作,长安东西市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市场,丝绸之路历史悠久而繁华,唐朝劲旅,更是纵横四夷,攻无不克。
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无不是世界第一。
各国使者就如井底之蛙,南方夜郎,在一阵阵的惊叹中,了解意识道大唐的强盛,每一个人都不敢再以国与国对等的地位与唐朝相称。便是西方最强的阿拉伯帝国,也视大唐为兄,自己为弟。
对于共同开创海上丝绸之路的提议,也无人怀有异议。唐朝如此的强盛,与唐朝通商,对于他们来说那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正如当初杜荷所说的一样,未来的局势必将从航海而起。海运会渐渐的取代陆路,成为大势所趋的必然。
只有亲自体验过的人,才会明白,海运是如何的快捷,如何的方便,如何的节省时间。
自各国推广海运之后,通往长安的商船,即源源不断。各种从西方来的物品,从江南流入中原。中原的各类特产,也通过海上的丝绸之路流往西方。
在这你来我往的交易中,就如陆路的丝绸之路一样,整个唐王朝仅是税收一样,即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量,正渐渐的赶上陆地上的丝绸之路。
坐拥两条丝绸之路的大唐王朝,在双方巨额的交易量下,经济复苏之快,让人惊愕咋舌。
**********
辽东城!
荣留王茫然的站在城头上,看著城中的百姓奋力抢救家中的财物,此时城中水深数尺,放眼望去,宛如一片河泽。他想起古人的话:“水火无情。”不禁佩服古代贤者的真知灼见。
自从他离开平壤,离开了渊盖苏文的势力之外,只觉的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他有足够的信心,拨乱反正,消灭渊盖苏文,成为高句丽名副其实的王。
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一切都在他的计算之外。
渊盖苏文来的太快,根本不给他整备的时间。他倚靠老岳父手上的兵力,仓促应战,根本不是手握高句丽四分之三兵力的渊盖苏文的敌手,不到一年的时间,他麾下的兵马,节节败退,四方守军,相继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