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仙侠修真>抗日之我为战神>第一百零二章 余波之再算计

在兵员补充已经开始吃力的情况之下,为了维持对陆军的补充,苏军只能不断的从海军中抽调人员补充伤亡越来越大的陆军。到后来,几乎成建制的从海军调人。不仅从开始的岸防炮兵、海军陆战队,到后来甚至开始抽调除了潜艇兵之外的舰艇兵。

到最后连一向被认为极为宝贵的潜艇兵,也抽调了相当多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想海军还能有战斗力,就只能由主动请战的中国同志去填补这个漏洞了。没有办法,在南线作战以及列宁格勒保卫战之中,对海军舰艇的支援还是相当需要的。海军虽是整个战场的配角,但完全无法出动,这是苏联人绝对不能允许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不仅中国人接手的舰艇数量越来越多。接手的工作也由当初的岸防炮兵、小型巡逻舰艇为主,到后来的大中型舰艇上都有抗联人员在服役。到了对德战争进入末尾的时候,甚至有些舰艇,除了舰长和各个部门长是苏联人之外,所有的部门的副手和舰员全部都换上了抗联的人。

但是在远东地区,直到四四年末,在日军大型舰艇已经损失余烬,再也没有威胁到苏联东海岸的可能性之后,苏联人才同意抗联人员进入因为水兵被抽调过多,几乎已经陷入瘫痪太平洋舰队接手舰艇。担任日本海与鄂霍次克海沿岸进行的日常巡逻和警戒,以及为美军运输船队担任护航。

只是让苏联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这个自认为是合则两利的决定差点没有将整个海军送到了杨震手中。尽管不想在西线战事结束之前,与日本人有任何军事冲突的苏联人谨慎的将所有的舰艇从来之加一半的燃油,并且舰长和所有部门全部由苏联人担任。舰艇上的炮弹和鱼类等弹药,只配备最基本基数。

但在日本宣布投降的头一天,整个抗联在苏联海军服役的所有人员,除了在因为位置问题,转移困难的北方舰队人员,被抗联找借口先期抽调回国或是调往太平洋舰队服役之外。位于波罗的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的所有抗联人员,在同一时间动手。将苏联人的舰长和部门长看押起来,驾驶着苏联人交给自己使用的军舰强行脱离苏联军港集体跑路。

率先动手的,配属给苏军波罗的海舰队的抗联官兵,拐带了当时集中在波兰但泽海军基地,苏联国内的塔林、汉科海军基地的,在列宁格勒艰苦卓绝的保卫战之后,波罗的海舰队剩余不多的主力舰艇。以及苏军为了最后阶段大反攻,而特地从北方舰队调过来的舰艇中性能中最好的一艘巡洋舰、两艘驱逐舰和五艘美国人援助的护卫舰。

如果再加上同时波罗的海舰队本身的两艘巡洋舰、三艘驱逐舰领舰、三艘驱逐舰、七艘美国人援助的护卫舰、七艘英国人给的扫雷舰和五艘美制猎潜艇。当然还有十七艘拖在大型舰艇后面的鱼雷艇外加上五艘潜艇。可以说整个苏军波罗的海舰队,已经全军覆灭。损失比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之中,德军远程炮火和俯冲轰炸机带来的损失还要大的多。

而且在西部各个海军基地动手的同时,在波罗的海舰队后方,波罗的海舰队在战火之中仅存的一艘浅水重炮舰,美国人援助的三艘大型坦克登陆舰与两艘机械化登陆舰,三艘拖船和一艘修理船,以及仅有的一艘潜艇供应舰,也在同一时间在喀琅施塔得基地被抗联官兵采用同一手段强行开走。

这些舰艇在离开波罗的海舰队为了大反攻前移的塔林基地和波兰但泽基地之后,在但泽海域与从喀琅施塔得冲出来的军舰会合后。在苏联学习的改行的李明峰指挥之下,仅仅凭借着一张世界地图,以最大航速一路向西一路狂奔。在苏联人反应过来之前,沿着已经结束欧战的美国人清扫出来的从苏联到英国的航线,一口气跑到了丹麦以西德国美占区的海域。

事后尽管波罗的海舰队倾巢出动,想要将这批军舰追回来。但无奈整个舰队,几乎已经是人去港空。除了一艘战列舰和一艘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开动的两艘驱逐舰之外,整个波罗的海舰队,只剩下了无法远航的十三艘艘鱼雷艇和六艘扫雷艇,以及部分炮艇。

整个舰队的主力舰艇,除了不能开动的舰艇之外,几乎全部被抗联偷走的波罗的海舰队,就是想追击也没有那个实力了。如果等苏联人从北方舰队调集兵力追击,恐怕抗联都跑回国了。

这些被抗联从眼皮子底下抢走的军舰,一路狂奔跑到美军控制区。在这里美军占领的一个德军海军基地短暂停留加满油后,没有做任何的停留。沿着大西洋海岸,经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进入印度洋。除了先后在法国、意大利、印度美英海军基地加油之外,没有任何的停顿,利用日本投降的机会,安全的驶入已经被抗联收复了旅顺港。

在路过东南亚和中国大陆沿海的时候,这些舰艇利用舰上充足的甚至可以说超编配置的人手,多次在沿路日军各个港口登陆。反正只要是有日军舰艇驻扎的地区,只要美英军队主力没有到,就来了一个先下手为强,走一路抢一路。

除了日本海军在这些地方储备的物资之外,日本海军驻印尼、泰国、新加坡的所有大中型舰艇,外加上十几艘海防舰,以及部分辅助舰艇。利用日本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及美英军队主力尚未来得及登陆的情况之下,强行夺取后,顺便在这里利用日本海军油库给自己舰艇加满油后一同带回


状态提示:第一百零二章 余波之再算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