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献忠听说“西南方开来大队人马”,不禁心头一喜。
因为此地除了李愬的队伍,并无大股官军,所以,他估计……一定是董重质听说自己这里战事紧张,因此派兵增援来了。
很好,正是时候。
有了援兵,自己缓过手来,重整队伍,马上就将李愬来个“反包围”,一举歼灭。
文城,也就唾手可得了。
……
“咚咚咚——”
远处的马蹄声,密集地响着,踏得大地响成一片。一大片人马,旗甲鲜明,飞驰而来。
这只人马,全是盔甲鲜明的铁甲骑兵,一排排、一列列,雄壮而齐整,旌旗飘摆,声势威猛。
渐渐地,旗号看清楚了。
黑色的大旗上,是大大的“罗”字
我草……罗家军……
……
孙献忠和手下的淮西兵将们,全都看傻了,这只从西南方向杀过来的人马,竟然是……罗家军。
这一下,孙献忠只觉得犹如头顶上响了个炸雷,炸得自己浑身发烧。
淮西兵们,登时象是兔子看见狼一样,心神大乱,纷纷乱喊:“罗家军……罗家军……坏了,罗家军来了……”
怎么回事?罗家军怎么杀到这里来了?他们不是被董得质给挡在卧牛山下么?
……
若说罗家军为什么杀到这里来,就得从周香玉逮住李右等人说起了。
在张柴村,周香玉救了草上飞,逮住了准备潜入文城的李右之后,获悉了淮西孙献忠要攻打文城的消息以后,立刻报告了李愬,而李愬也没有一刻钟的犹豫,立刻派飞骑报告了卧牛山下的罗子骞。
罗子骞得知了消息,不禁哈哈大笑。
好,太好了。
董重质派大兵去袭击文城,目的显然是解除后顾之忧。可是……他可没想想,他自己怎么办?
你把三万大军派出去,自己身边就只剩下两万人马了,那罗家军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你,他们能放过这个机会么?
罗子骞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下令:全线出击,攻击胡家集。
罗家军两万五千精骑兵,浩浩荡荡,拔营而出,直奔胡家集。
……
董重质的大军,驻扎在胡家集外的山坡上,当他们看见从远处开来的罗家军人马,从董重质到手下众将,心里都是暗暗叫苦。
长期以来,董重质率领大军,在此抵挡罗家军,虽然败多胜少,但毕竟靠着兵力雄厚,挡住了罗家军进兵蔡州的道路,为吴元济解除了西方的威胁。
这就象是三国时的司马懿一样。
虽然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但是不管怎么说,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保证了魏国的安全。
现在……董重质却觉得有点“大势已去”的感觉。
很明显,自己兵多将广,勉强能挡住罗家军,那么现在自己兵办派出了一大半,只剩下一小半,还能打得过罗家军吗?这似乎是个小孩子都能够回答的问题。
现在,看着罗家军铺天盖地而来,这阵势……让人发麻啊。
……
董重质咬了咬牙,下令:“出寨,迎敌。”
发麻归发麻,仗,还是要打的。总不能一见敌人,就撒腿逃跑。更重要的是,董重质心里还抱着一线希望:如果孙献忠能够顺利拿下文城,他会很快回师,来增援自己。
那时候……就不怕罗家军了。
……
两家在胡家集的郊外,摆开了战场。罗子骞骑着独角兽,手提两头矛,精神抖擞,驰马冲在队伍最前面。
其实,罗子骞很久都没在战场上冲杀了,自从在京师长安受伤以后,一直在医馆里养伤。卧牛山下的战斗,都是郭乐指挥的。
现在,自己终于伤愈归队,挥矛杀敌了。
他感觉到,自己浑身上的劲力,一股股似欲向外迸发,那种“向往战斗”的感觉,分外强烈。这些天以来,自己的部下都在浴血奋战,就自己一个人在京师养病,好象“欠”了大家什么似的。
这回,要好好还回来。
……
罗子骞挥动长矛,率军直扑淮西兵大营。
部队,排成了三角形的冲锋阵形,这是罗子骞最喜欢,也是最熟悉的冲击套路。这种阵形打起仗来,就象一把尖刀,可以深深锲入敌阵,把敌人的防守迅速撕裂。
同时,两翼各由萧柔、郭乐率领,互相响应,齐头并进。
两万五千多人的大军,象排山倒海一样,朝着胡家集外面的淮西兵大营,发起了坚决果敢的正面猛冲。
就这样直接冲锋,硬冲硬打,没有花哨,比的就是双方实力,这种看似“拙”的方式,其实是罗子骞反复斟酌的结果。
眼下,自己兵力胜过敌人,战斗力胜过敌人,士气胜过敌人……处处都占优势,那么,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便是直捣要害,不留余地。
弄得复杂了,反而成为鸡肋,画蛇添足。
就比如他的老本行,综合格斗,你力气比对方大,速度比对方快,那么还讲什么花架子?直接打直拳就行了,最简单也最见效,用不着再搞什么虚虚实实。
因此,罗子骞率领大军,直接发起了冲锋,实践证明,这样的的效果,非常明显,战斗从一开始,就朝着“一边倒”的局势发展了。
淮西兵勉强应战,从将官到士兵,每个人都是心里发怵,列阵抵挡罗家军,虽然战鼓敲得震天响,但是士兵们很不愿意向前冲锋,一个个瞻前顾后,犹犹豫豫。
罗家军可就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