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隋末我为王>306.第306章 瓦岗反应

大隋十三年二月十六日夜,上天给日薄西山的大隋王朝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在事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东都留守陈应良凭借一道弹劾奏章和一封誊抄来的书信,判断出瓦岗军的真正目标,带着区区两百余名亲兵,骑乘在皇城门前强行征用的东都文武官员坐骑,在三个时辰里狂奔百里,就地取材组织防御,巧布空城计争取到宝贵时间,成功挽救了已经注定要沦陷的天下第一大粮仓洛口仓。

事情到了这步本该是举朝同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还是在同一个晚上,却因为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亲自率军救援洛口仓,带走了大批的虎牢关守军精锐,给了瓦岗军里外呼应前后夹击虎牢关的天赐良机,一战下来,千古雄关虎牢关不幸沦陷,东都洛阳失去了天险屏障,彻底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尴尬处境,不仅虎牢关三十里外的洛口仓从此永无宁日,就连大隋东都洛阳城也再不敢安然高枕。

对此,最大的罪魁祸首裴仁基对外宣称,说:“老夫是担心洛口仓的安全,老夫当时收到消息,东都那边只有陈留守带来的两百多亲兵赶到洛口仓增援,之前老夫又只给虎牢关派去了一千援军,瓦岗贼却是由翟让和李密两大巨寇亲自率领,声势非同小可,老夫担心洛口仓有失,这才亲自率军增援洛口仓,只是没想到瓦岗贼会奸猾到这地步,竟然能乘着老夫暂时离开虎牢关的小小空当见缝插针,乘机发起偷袭。”

“贪功心切,利令智昏!”这是陈丧良给远房伯父最客气的评价,还十分恶毒的揣测远房伯父当时的心理,“什么?瓦岗贼真的绕道奇袭洛口仓了?完了,老夫这下怎么向陛下交代啊?瓦岗贼是在我眼皮子底下穿插奇袭,陈应良之前又已经向我告过警,我不相信有这种事不肯发兵,还是王权抗令坚持,才逼着我派去了一千援军,这洛口仓不管能不能保住,陛下都饶不了我啊!”

“等等,翟让和李密二贼亲自率军偷袭洛口仓?好!天赐良机,老夫如果能够擒杀此二贼或者其中之一,都是大功一件,陛下定然龙颜大悦!对,马上出兵,越快越好!不然的话,东都援军肯定还要源源不绝的赶来洛口仓救援,到时候如果让陈应良抢了这个奇功,老夫的面子就更没地方搁了!”

不管裴仁基是关心则乱,忙中出错,还是贪功心切,利令智昏,现在说这些都已经太晚了,成功拿下了虎牢关后,占据虎牢关的瓦岗军在东都战场上已经控制了所有的主动权,退可据雄关而守,进的话可以随时袭取东都各地,有机会就打,没机会就撤,战与不战和前进后退全由瓦岗军说了算,无险可守的东都军队却只能处处防范,处处被动挨打,稍有不慎就很可能重蹈虎牢关的覆辙,战术上处于绝对的下风,还一天不能夺回虎牢关,就一天不能扭转这被动局面。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成功夺占了虎牢关后,尽管瓦岗军的领袖翟让还没能撤回虎牢关中,虎牢关的西面城防也还在争分夺秒的巩固之中,虎牢关城内还是爆发出了一阵接着一阵的欢呼,上到翟弘、单雄信、徐世勣与王儒信等瓦岗重将,下到普通士卒随军家眷,无一不是笑容满面,自打加入瓦岗军后就很少流露情绪的杨智积,也忍不住在虎牢关的城墙上潸然泪下,回忆怀念自己当年追随兄长杨玄感夺取这座虎牢关时的辉煌。

做为夺取这座虎牢关的最大功臣,李密当然是被瓦岗军诸将当做神仙一样的供着,在翟让暂时不知下落的情况下,就连翟让的兄长翟弘和侄子翟摩侯,还有单雄信和徐世勣等瓦岗老人,也十分自觉的接受李密号令,在李密的指挥下清扫城内残敌、清点军需物资与巩固西面城防,事实上把李密当成了瓦岗军的临时老大。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的李密处事也十分公道,自己布衣简食,把所得金银全部赏给部下不说,在已经自立门户的情况下,李密在暂代瓦岗首领期间也完全做到了一碗水端平,丝毫没有偏袒自己麾下的蒲山公营将士,所得钱粮军需一律平分,不占瓦岗军的一分一毫便宜,同时还主动派出了大量人手出关,到洛口仓附近去探听和寻找翟让的下落,所以瓦岗军众将也象尊敬翟让一样的尊敬和爱戴李密,对李密的号令完全是无条件服从。

下午时分,出去探听翟让下落的细作带回来了第一条关于翟让的消息,说是翟让久攻洛口仓不下,又见东都最以凶狠残暴闻名的报国军赶到,便主动撤退去了南方山区。也是收到了这条消息,李密才发现自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终究还是忘记了与翟让预约攻取虎牢关得手的联络信号,致使翟让在不知自己奇袭虎牢关是否得手的情况下,不敢向虎牢关撤退只能往南走。所以李密也难得敲着脑袋自责了一句,道:“百密一疏,我真是百密一疏,怎么把这点给忘了?”

听到李密这话,左右亲信王伯当、房玄藻和李玄英等人忙问起原因,李密微笑着解释过后,几个亲信却都不以为意,都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就是翟让晚几天回来。其中早在杨玄感之乱时就已经与李密相识的房玄藻还低声笑道:“翟让回不来才最好,瓦岗军群龙无首,就只能永远听从蒲山公的了。”

几个亲信全都点头,李密却笑笑,道:“别这么说,翟大王虽然有很多缺陷,但他对我们还是相当不错的,我还是希望他能平安回来,与我们共庆虎牢关大捷。”


状态提示:306.第306章 瓦岗反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