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秦将魂歌>第四百一十二章 不同的声音

“丞相奏议,分封诸子为王,坐镇燕、齐、楚边远之地,诸位爱卿可有何异议?”

半晌过后,见群臣一个个满含期待的目光,嬴政抬起头来,目光缓缓扫过大殿,异常的平静。

蒙恬迎向嬴政的目光,心里蓦的一惊。这样的目光,蒙恬曾经见到过,那还是十多年以前,嬴政说起如何应付嫪毐叛乱的时候。

嬴政的性格相当坚韧,越是面临压力的时候,处事反而愈加平静。

“陛下,臣有异议。”

大殿之中,突然传来一声突兀的声音。

众人的目光,纷纷望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只见李斯如同兴奋的鶴鸟,竟然站了起来。

李斯拜师荀子,学**王之术,深谙法家学说。韩非入秦之前,嬴政研读《商君书》,有不懂的地方,常与李斯探讨沟通。因着这样的机会,李斯与嬴政,并不仅仅只是君臣的关系。

如果不是因为身份,两人很可能结为知己。

凭着对嬴政过往的了解,李斯心里确信,嬴政并不赞同分封诸子为王。

只要嬴政不赞同某事,即便群臣再怎么坚持,这件事一定通不过。

这个时候,李斯不介意充当嬴政的先锋。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攻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李斯学问渊博,对于周平王东迁以来的历史,极为了解。在他看来,周代分封诸侯,根本不是像儒家所说的那样光鲜。

“国与国之间,根本不会有亲族那般的脉脉温情,而是以根本的利益为准。两国若是产生根本的利益冲突,国君之间即便为父子兄弟同族,亦不免兵戎相见。分封诸子为王,王与王相争,必矣!”

儒家主张君子不言利,法家则不一样,厉害关系,明明白白的说出来,没有丝毫的局促。李斯的这番言论,虽说给期待封王的秦国众臣浇了一盆冷水,但不可否认,李斯说的是事实。

善言不美,美言不善。

李斯的话,听起来让人很不舒服。

国家之间,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国家实力。国家弱小,国君天天讲仁义,仍然免不了亡国的命运。

“廷尉所言差矣。”

孔鲋拥护分封制,当即站出来反驳李斯:“廷尉只看到,分封之后,列国有相争。可廷尉却选择性的忽视了,分封诸子,共建诸侯对周室的拱卫作用。武王伐商,攻克朝歌,奈何天妒英杰,武王早早驾崩,留下幼子成王。

成王年幼,周公辅政。管叔、蔡叔反叛,殷商残余势力趁机作乱,周室面临动荡之虞。当此之时,鲁国发兵攻武庚于南,吕公望攻管叔、蔡叔于北,顺利平定叛乱,威慑淮夷。试想武庚、管叔、蔡叔叛乱,外无诸侯强援,周室岂能轻易平定叛乱?”

成王刚即位时,周公旦摄政。主弱臣强,人心不定,群臣疑心,刚刚攻灭商朝的周王室,可以说处在风雨飘摇中。一个处理不好,刚刚建立的周王朝,很有可能二世而亡。

跟秦王朝不同的是,周武王安排的托孤大臣周公旦,自身文韬武略,极为有才干。嬴政驾崩后,胡亥依赖的赵高,心怀叵测,迫害朝廷大臣,陷害领兵平叛的将领。

赵高的所作所为,怎么看,怎么觉得是山东六国留在秦国的死间。怪不得后人附会,说赵高本为赵国王室后裔,忍辱负重,志在亡秦。

“秦国初并天下,山东六国,人心未定,志在复国的人不少。若再有成王之事,六国人伺机生乱,外无子弟相助,如之奈何?”

樗里矜身为秦国宗室后裔,担任秦国宗正,早年坚定的支持嬴政,帮助嬴政平定嫪毐之乱,从吕不韦手中收回国君权力。其他人口里说不出的话,樗里矜敢说。

果然,樗里矜说完,朝堂上的众人,个个不敢接腔。

古人恶言死,没人愿意提及这样的忌讳事。

嬴政亲政后,非常勤政,天天批阅奏折到将近子时。经年累月下来,过了而立之年,嬴政越来越感受到身体的疲倦。

生命有限,权力无限,嬴政的内心,隐隐升起对长生的渴求。只是这个时候还没有遇到善于忽悠的燕齐方士。

“丞相提议分封诸子为王,廷尉认为分封乃复又树兵,众说纷纷,计议不定。”

嬴政摆手阻止群臣的争论,转头望向武将的方向:“王老将军劳苦功高,寡人师也。今日,老将军有何教寡人?”

蒙恬眉头一动,转眼瞧去,只见王翦半眯着的眼睛,缓缓睁开。

“大王唤老臣,所为何事?”

王翦似乎刚从迷思中回过神来。

“丞相奏议,分封诸子为王,王老将军以为如何?”

嬴政可以不理会群臣的意见,也不在意博士的喧嚣,但是,他不能不重视王翦的意见。

王翦、王贲父子出自频阳王氏,世代从军,军中故旧众多。亲政以后,王翦得到嬴政信重,领兵攻伐山东六国,攻灭秦国的世仇赵国。几十年下来,王翦在秦军中的地位,隐隐赶上了白起。

白起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未得善终,王翦引以为戒,低调为人。蒙恬领兵伐楚,功成还朝,形成与王氏的制衡。加上嬴政强大的自信,王翦没有弓鸟尽的忧虑。

嬴政的询问,落在王翦耳里,无异于惊雷阵阵。

接下来的回答,事关王


状态提示:第四百一十二章 不同的声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