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回到三国当国师>第一百六十二章 两场无声战争

荀彧离开的时候把曹操的亲笔信托人交给刘毅,至始至终没有和刘毅再见过面。

曹操的想法无非是借粮食,刘毅也没有拒绝,不过他提出了收取利息的方式来借粮草。

迫于无奈的曹操只能答应刘毅的要求,幸好刘毅收取的利息也不算多,不然的话曹操宁肯饿肚子也不会问刘毅借粮草。

不过荀彧这事让刘毅在世家大族心中的评价下跌了不少,毕竟颍川荀氏的名声在外,刘毅和荀彧闹得如此僵,其余世家大族难免有种抵触心理。

对于这些世家大族,刘毅并没有太多的好感,自然也不会理会。

朝中自然又有人开始弹劾刘毅,不过刘协一概置之不理,对此董承等人也是心急如焚,可惜他们又对刘毅无可奈何。

而刘毅一时间也没有实力去对抗这些世家大族,双方处于互相奈何不了的阶段。

可是从长远来看,如果刘毅不能遏制这些世家大族的发展,国家的命脉迟早会落入他们手中。

这一点从历史上的曹**后,曹魏在极短的时间里被司马氏取代便可以看出。

世家不是靠武力这种简单粗暴的手段,而是利用细水长流的水磨工夫和垄断知识等手段控制精英数量,从而掌握舆论,最终实现变相操控国家的目的。

就如古代的兵书,在后世十分普通的《孙子兵法》,在这个时候却是禁书,不是军中将领或者官宦之家,是不容许看的。

通过对这种资源的垄断,可以在一定时间里使得世家大族保持领先普通寒士一步的节奏,从而占得各种先机。

刘毅现如今开设学府,想要做的事情便是逐步的打破世家大族对于寒门士人的文化限制,从而提前的解放掉一部分人的思想。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事情,心急不得,刘毅现在只是打下一个框架,日后还需要不停的去维持,直到这个体系成长,最终破开一些东西。

同时,刘毅开创出的商铺也不单单是为了好玩和甄宓,商铺对于现行的商业模式也是一个冲击,虽然有些激进,却是让所有人耳目一新。

至于那些盐铁专营类的‘大奶酪’刘毅暂时还没有实力去动。

西汉至东汉期间,随着执政者的变化,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本就出身富商乡绅,所以他的政策自然而然也偏向于此。

盐铁专营之流虽说是朝廷掌控,实际上却是在一些世家大族的掌控当中,他们视这一块专营为禁脔,不容他人染指,这会儿天下大乱,这些人更是造成坞堡横行的罪魁祸首之一。

因为坞堡阻隔了商品的流通,甚至阻碍了百姓互相走动,导致社会上出现钱币不堪用,倒退回以物换物的模式,大地主世家圈地造坞堡,将百姓圈入其中,最终使得朝廷收不到税,钱币不流通等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突出。

总的来说,大汉的衰弱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来源于此。

而在现行的情况下,刘毅想要破开这一块,十分的困难,因为这些人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同时还拥有可观的武装力量。

若是一不小心,容易引火烧身。

可以说,刘毅除了要对付各地诸侯外,还在打两场无声而看不见的战争,一场是文化,另一场便是经济。

先前的王莽想要通过政策手段来对付各地豪强乡绅,最终却一败涂地,可以说是十分的悲壮。

刘毅虽然之前没有了解过,可是在甄宓的督促下,他也老老实实的翻查了一些皇室内部资料,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其实王莽的出发点是好的,没有谁辛辛苦苦的夺得了皇位不想干好皇帝这份工作的,只不过他的做法过于表面化。

推行的政策没有经过民间调研,同时又引起了执行阶层的抵触,最终政策下去后,执行者又利用漏洞盘剥百姓,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激起民愤。

所以刘毅一开始就没想用王莽的方法,有些事情朝廷可以下令,却不用所有人都完全遵行,譬如在各地开设学府之事。

刘毅并没有强制规定每个县都要设立,不过他竖立了一个榜样,同时筹集到了资金,这样一来,各地郡县也就有了兴趣。

有了兴趣之后,刘毅便开始利用郑经的影响力来招纳一些有学识之人过来在学府中执教。

在第一批学生招进来以后,这些老师也开始倾心教授,而且刘毅还规定,只要有意向学习的人,无论贫富贵贱,只要不影响先生讲课和其他同学听课,就可以在一旁旁听。

这一模式逐渐的流行开来,吸引了大批的寒门士子前来求学,现如今的蓟城人口已经迅速暴涨,开始出现饱和。

其余的各郡县看到刘毅办得学府如此有声有色,自然也动了心思,不过这个时候有些郡县还是处于观望阶段。

而在第一批学生第一学年的学业完成时,刘毅让郑老出了一张卷子,所有的学生和旁听生,只要有意向的都可以报考。

最终统一考试,由崔琰负责监考和批卷子,最终出成绩。

考生中成绩在甲等的可以在面试过后,直接去各郡县任职历练。

刘毅的做法在幽州引起轩然大波,一是各郡县的人手的确紧缺,因为崔琰每一次巡视之后,郡县里都会少一批官吏。

这一位嫉恶如仇的监察官,时隔半个月便巡视一次,而且崔琰还根据刘毅的方法组建了一支监察官队伍,开始在各郡县不停的筛查,目的就是找出那些隐藏较深的贪官污吏,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二章 两场无声战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