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抗日之最强战兵>第825章 鬼子的退兵南进战略
十里内不断的在响起。

鬼子的部队一支支的投入,随后也能够看到无数的鬼子部队仓皇的撤退,而与此同时鬼子的装机部队也硬着头皮顶了上去。

独立军在撤退之后留下了装甲集群,这些装甲车坦克在山地平原致中对追击的鬼子进行猛烈的攻击,直接导致鬼子的追击部队损失惨重几近崩溃。

华夏国的装甲部队和坦克部队与我们德意志帝国的战略极为的相似,上帝他们究竟是怎么发展的这么快的?一个几年前还没有坦克的军队的,但是在现在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坦克战术,他们的装甲车和坦克针对日本人的步兵和装甲部队进行带,却从来不进攻守卫森严的战壕工事,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想法,快给国内发电,告诉隆美尔我们的发现。德意志人的战场观摩团不断的接收者战场上的信息,但是战场上的信息,却给了他巨大无比的感触。

德意志人现在还没有对法兰西人进行闪电战,但是他们已经在波兰身上试验过了,经过他们的实验,现阶段的陆军部队几乎没有什么是坦克装甲车的对手,只要他们能够拥有大量的坦克装甲车,然后用先进的战术进行作战,那么几乎可以说任何的步兵部队都不可能抵挡住他们的进攻,而现在他们又在远东看到了坦克集群之间的战斗,独立军的作战目标非常的明显,那就是尽可能的摧毁鬼子的步兵有生力量,随后又将自己的目光全部投向鬼子的装甲部队,而后在战争之中,鬼子的装甲兵可以说是损失惨重。

因为鬼子从这种武器装备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完成机械化部队的战术改造,还是将这些武器当做是步兵的支援武器作为使用,这样一来鬼子的装甲部队在战争的时候比之独立军的装甲部队要差的很多。

鬼子的指挥官们没有想到独立军给他们设置的大坑,不在楠宁城内而是在这追击的半路上,庞大的损失让每一个鬼子的指挥官都感觉到肉疼,独立军的装甲部队来回耳朵穿插,几乎摧毁了他们所有的装甲部队,歼灭了他们足足十五万人,加上十万人的俘虏,一次追击损失了二十多万人之后鬼子已经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了,即便是独立军的装甲部队最后撤出战场,鬼子的军队还在踌躇不前,似乎万分畏惧独立军的战斗力,更加担心他们自己会被独立军给带到了阴沟里,所以接下来的鬼子部队并没有接着进行攻击,而是稳扎稳打,慢慢的向前推进。

但是当鬼子看到独立军那严密的工事的时候一股无力感传来,他们为了这场战役准备了很多在鬼子看来已经算是非常的庞大了,但是最后他们还是绝对暂时停止进攻,现在他们的部队伤亡已经对达到了二分之一,即便鬼子再怎么的凶残疯狂,这个时候也在巨大的损失面前瞪大了自己的眼睛,独立军的覃塘阵地防御森严,工事林立,使用了大量的钢筋水泥结构,看上去就不是那么容易攻克的。

如果没有之前楠宁战场上那么凶残的战斗,以鬼子的尿性这个时候绝对高喊一声口号,然后就对着战线冲了过去,但是现在鬼子已经没有这种勇气了,无往不利的鬼子军队在独立军的面前数次失败,而失败的结果就是巨大无比的损失,阵亡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四十万,伤残的也有十来万,这样的战争,比鬼子之前任何异常战争的损失都要巨大。

而鬼子所要的目标不过是一些山地丘陵地带,广西在华夏国之中并不算是一个富足的省份,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比较贫瘠和偏僻的地方,鬼子来到这里主要就是为了从侧面进攻独立军,毕竟独立军是鬼子现在主要的战争对手。

对于华夏国敌对军队,鬼子以前的时候认准的是中央军,不断的给中央军造成各种压力,摆出一副随时要挥师西进的样子,但是在独立军快速崛起之后,鬼子的目标就发生了变化了,尤其是独立军在和鬼子战斗的同时还将整个南洋肆虐了一遍,并且还拥有了英吉利人的远东舰队,这样一来所有的鬼子战略家都认为独立军才是他们未来最强大的敌人,想要占据华夏国,想要占领南洋,想要占领全世界,那么就必须将这个死敌歼灭掉。

否则任由独立军发展和存在,不说独立军不断的北进反攻,单单是独立军不断的对华夏国的其他军队进行输血,就已经让鬼子焦头烂额了,鬼子原本集中了优势的空军力量,强大的地面武装,就是想要打断独立军的发展,就是想要将独立军的后方基地毁灭掉,那样一来他们才能够遏制住独立军的发展。

但是这次战争给鬼子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和震撼,鬼子猛然间发现,想要在这里击溃歼灭掉独立军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独立军部队的兵力比之他们不弱反强,在武器装备上,除了空军上差距明显之外,其他的方面互相互有胜负,独立军的轻火力无比强大,鬼子的炮火凶猛,独立军的炮兵虽然和鬼子相比比较弱小,但是独立军却拥有新式的火箭炮,这种武器也能够给独立军带来巨大的火力支援。

尤其是在陆军的兵力上,独立军一次性的集中了一百五十万的军队,而鬼子在兵力上仅仅只有一百万。

虽然连邓阳他们自己也认为鬼子士兵的战斗力和经验比独立军士兵的要强很多,但是鬼子却在这里施展不开,广西的山地平原是不少,但是更多的是丘陵地带,鬼子的部队无法施展平原地区的各种战术,这样一来他们的优质兵力只能够在战壕


状态提示:第825章 鬼子的退兵南进战略--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