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言情总裁>归恩记>(628)、无解

-

南昭帝京湖阳,这座位于东海之滨,却以湖命名的都城,今晚的夜色似乎有些深沉得异常。

在前朝君主迁都之前,湖阳还只是海边一座小城郡。前朝掌权者不允许开海贸易,这项决策扼制了这座海边城市最强的地利以及存在最大实现可能的致富途径。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项决策虽然存在鼠目寸光之嫌,但也不算全错。如果今时不是天子钧座镇于此,这座郡城的贸然开海,带来的财富与某种邪风的比例,很可能是五五之差。

时至如今,帝京湖阳开海贸易的时间持续了将近十年。货银互换是亘古不变的大贸易根本目标,除此之外,湖阳这座小郡城还收获了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十分庞大的海外异国物资,经过帝都这处国之大脑分理之后,再分发输送到本国四面八方最需要这些物资的城市。

这样复杂繁重、且极为考验办事者责任义务心的工作,也只有一国之君亲自操办,并且需要这位君主足够的勤劳贤明,才能办得成。

无论是京都数万记来自不同生活层面、看事眼光参差不齐的百姓,还是朝野间某些曾经心底里并不服气这位新帝王之决策的朝臣,如今再提陛下的治国之策以及勤政贤明之德,还有都城内随处可见的繁荣变化,都必须承认,这事儿陛下做得好,他很强大。

前朝国运运行三百多年,历经数十位皇帝。却连试都未曾试过此事,而如今新君主做成了。

这或许间接也可以说明,当今这位头顶高官,身着金龙袍。端坐紫霄大殿,受百官朝拜的新君王,的确是实至名归的这片领土精神与实力的领主。

而对于需求并不多,只希望能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平民百姓来说,没有战事,生活才有积累和指望,吃饱穿暖,常能有荤的吃,这就是好日子。关于这两点,新君主至少先让京都做到如此。而改朝换代之事过了十多年。外郡一直未传来大的战事。似乎也证实了这种好日子正渐渐由京都为始发点,向四周乃至全国城郡扩散。

民情平稳,百官臣服。都城繁荣,自新君登临大统以来,社稷政体的运行似乎不但没出什么问题,而且还一直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发展,看样子不需百年,或许只要几十年这般良好发展,南昭国运即可恢复到前朝最盛时期。

然而,前朝最后一位皇帝虽然昏庸无能,但这不表示前朝历经数十位皇帝,就没有几个杰出的贤君。前朝的众多皇帝之中。也有一两个人考虑过开海贸易的事,虽然他们最终因为距离以及一些别的机会缺失而没有将这种设想付诸行动,但作为大国君主,有些构思和忌惮能跨越时间朝代走至一处,这或许是作为人类社会至高领主的一种敏感天性。

海滨之城不好管,容易乱,就是因为那片海。海上没有路,而驻守陆地上的军队没有通天眼,如何能周全管得住海面上可能即将到来的不速之客?

现如今皇帝亲自坐镇这座海滨都城,军戒大防,法度森严,但尽管如此,皇帝仍然默许帝京官员宅邸养有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护院武卫,帝京全城限铁令像粗麻绳一样紧紧拴着四向城门,皇帝大老远从北疆驻地带回他那五组人,其中至强的两组擅长斩首刺杀任务的组员一直隐藏在皇宫大院。…

这股自保的力量,防备的力量,便是于明于暗间忌惮着那股来自海上的邪风。

也许大海并不是这股风吹来的真正路径,但它可以作为最难捉摸的掩体,模糊这股风真正的始发地,席卷帝京为不法之事后,再借着大海的浩瀚洗刷脚步踪迹全身而退。

前朝君主不想开海禁,就是不想甚至是有些忌惮这股来自海上的麻烦。总之,那时候大周的经济政体核心是在中陆邺都,举国第一雄城经过百余年治理,周帝王在那儿住得舒服得很。至于海边这座小城湖阳,穷点就穷点吧,反正国朝也不指望这座小城赚外快,不给我惹麻烦就行了。

只是世事的变化总是这般难以预测,又暗藏惊喜。

前朝最后一位皇帝从住得无比舒服的中州邺都搬到海边这座曾被先祖忽略遗忘的穷小郡城,最初的目的说起来很可笑。他是忌惮着青川那边传言嗜杀且喜茹毛饮血的蛮族,又听闻川州军内乱不断,才会想到先暂居于这处海边城市,若观势头不对,可以马上借海道全身退走。

身为一国之君,却生出了流寇心态,这是何其可笑的事。而一朝国君挥不动护国军队这把利剑,这可悲的恶果也是他提前给自己种下的劣苗。

但前朝最后一位昏君的迁都之举,倒是给现在这位新君机会。

如果几十年前周灵帝没有从邺都搬走,离开三州镇守大军的最佳主控位置,即便撑起的已经是纸老虎了,现如今已登顶为新君、但在当年还只是镇守北疆一位将军的王炽还没那么大的信心可以以一抵三,杀返京都。

废旧立新之后,王炽也思考过迁返邺都的计划,但他最终采纳了身边一男一女两个最亲信伙伴的建议,没有回到那座积累了前朝三百多年底蕴的都城,而是沉稳心性、坚定决心的在这座海边小城“开荒”。

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国运三百多年的大周虽然最终还是玩散在一名昏君手里,但它的前任帝京所在之邺都仍然是繁华的。然而王炽没有选择回到这里,除了因为处于某种国君傲骨,不太想使用前面那位玩剩下的东西,还因为王炽心里的确如他那


状态提示:(628)、无解--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