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万历外史>第二十一章 族长提点(下)

若按血缘论,出了五服的族人,杨铮可以不管不顾,那样他家的亲族人数就会少很多。但杨家坪情况特殊,二十一户人家他都摆不脱。现下大家安贫度日,倒也无甚事情。日后若杨铮发达了,可就不好说了,难保会有借他名号鱼肉乡里的族亲。

当然,此时考虑这个问题有些为时过早,但也不能毫无准备。

杨铮的想法就是,既然摆不脱,那就提早在族内增大自己的话语权。这可并非只看辈份,对宗族的贡献才是重点。只要有足够的话语权,便可尽量约束族人,只消在族内处置得当,外人便很难指责。

老族长与他说这些话,既是对他有所寄望,也是准备扶他一把。在宗族之内,一点极为重要。能够得到族长的肯定,自今而后,他便不再是一个小小顽童。

随后杨正山又询问了些“杨古井”相关之事,有些浑浊的眼中也多了些神采。

作为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庄稼把式,他可是太清楚这东西所能带来的好处了。杨家坪有山间田地三百余亩,只要灌溉有保障,每亩差不多能多收一半的粮食,这可是相当不得了的。来年甚至还可再开垦些山间田地,只消能掘出井来,便不愁收成。

杨家坪好歹还有些河边上的水浇地,那些田地几乎全为山地的村子,只消看到“杨古井”的功效,还能不动心么?知州老爷定然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如此上心。

杨正山道:“午后我让各家户主来商量这个事,该怎么安排,到时候你跟他们说吧。”

杨铮点头道:“好!”老族长给了机会,他当然不会推辞。

拜别杨正山回到家中,他母亲正与月盈在厨房张罗午饭,见他回来,便叫到近前问道:“铮娃,咱们用臊子面招待客人,不会怠慢了吧?那吕相公和古家少掌柜可都是见过世面的人。”

杨铮见月盈和着的面团很白,显然用的是家中最好的精细面粉,道:“这就挺好了。古家大哥是来做事情的,没那么多讲究。吕相公是来看热闹的,等下就回去了。”

进到正屋,他父亲正陪着古成冶、吕成亮等人说话。杨铮道:“爹,古大哥,咱们去山上田间一趟,看一下那几口井。”

吕成亮道:“我也去。”

杨铮奇道:“子明相公,你要看的也看了,怎地还跟着我们而不回去?崖翁那边还要仰仗你分说一二呢。”

吕成亮道:“我大父回来还早,左右无事,你容我多看几眼便怎地?难不成有不传之秘?那我自当回避。”

杨铮笑道:“哪有的事。只要你不怕山路崎岖崴了脚,要看就看吧。”

吕成亮也笑道:“我连华山都上去过,这又算得什么。”

杨铮不知他所谓的“上去过”是上到哪一步。华山之险天下闻名,以当下的条件,要登顶可是须冒极大风险的,但若在山腰处转上一圈,那也算是“上去过”。不过看这位吕相公的身板,于绝顶处论剑争天下第一那是不用想了,但也非一般的文弱书生,之前玩“杨古井”就挺来劲的。

几人出了门,各从院门口的骡车上取了些家什,出村向西边山地走去,不多时到了山脚下。这里的田地,是杨家坪的先辈随着人丁滋生陆续开垦出来的,由山脚向上延伸,均为面南的向阳之地。

像秦州这等土地比较贫瘠的地方,田地本就以中下等居多,山间之田因浇灌不便,产出还要更少一些。为鼓励农户垦荒,而又不增加额外的粮税负担,山间田地均以大亩计量。明制五尺为一步,以宽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山间这些田地则是以宽一步、长三百六十步为一亩,这样一亩地的产出便与河边的田地相当或略多。

(ps:明代量地尺1尺约为65厘米,一标准亩大约640平方米,比今制一亩略小。)

所以若“杨古井”当真好用,农户便等于在山上平白多了一半的土地,哪怕官府重修“鱼鳞册”多纳些粮,也还是要增收许多。

此时田间的高粱已经收了大半,成片的高粱杆倒在地里,端头的穗子都被割去了。只有四五户人家的高粱仍未收完,其中便有杨铮他们家。

远远看到仍有近一半未收的自家高粱地,杨铮不禁暗自叹息,当此农忙之时,家中人丁单薄的劣势显露无疑。只靠父母务这一大片地,确是太辛苦了。

步入田间小路,杨铮取出一大张草纸,纸下衬一块薄木板,用炭笔勾画田地图形。一边画一边询问父亲,将各地块的户主一一注明。所画之图不必太准确,主要是确定高低之势,以及已经开凿出的几口井的位置分布。

古成冶则带着他店中的两个伙计,用标好刻度的长竹竿去量井水水面到井口的深度。杨铮将这些数字也记录在图形上,标于各井图样之旁。

吕成亮见杨铮于草纸上所写的字迹颇为规整,不由暗暗称奇,实难相信这是识字仅月余的蒙童所书。又见杨铮在图上画了些颜色较淡的曲线,一圈一圈围着,或密或疏,除三道与梯田落阶处小路相符之外,其余的线都画在田中,并非田土之界或道路沟壑。对照着眼前的实景想了一会,便明白了,道:“你这些曲线可是用来标识地势高低的?”

杨铮心道,这吕相公不愧曾有神童之名,脑子还挺活络的,道:“不错,我把这个叫等高线。”

吕成亮赞道:“好名字!虽乍一看有点乱,但用以标识山川地貌却很巧妙,高低起伏一眼可见。”<


状态提示:第二十一章 族长提点(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