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天兵在1917>1557.第1557章 决不答应
粹余孽的逃跑路线,因为瑞士已经不安全了!

苏联在外交上给瑞士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几乎是指着鼻子命令瑞士站队,要么站在盟军这边交出所有的出逃的纳粹和纳粹隐藏在瑞士的财产,要么就去死。

在1945年4月前,瑞士人还不太把苏联的警告当一回事,可是当苏联投下了几枚原子弹之后,瑞士人也开始惴惴不安了。虽然他们依然没有向苏联“屈服”,但也是暗地里告诫纳粹欲孽提前找一条出路,因为他们真心不知道还能扛多久。于是乎纳粹从瑞士出逃的计划就提上了日程,而阿贝尔就全程参与了这项计划。

“我们可以选择的路线已经不多了,要么走瑞典逃往南美洲,要么暂时逃往土耳其,然后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对于阿贝尔的提的这个建议,一开始很多纳粹们倾向于走瑞典,因为瑞典跟纳粹的关系更好,在那边朋友比较多,只要能抵达瑞典,下一步就比较好走了。而去土耳其纳粹们的兴趣不大,首先是土耳其在战争中跟德国的关系说近也不近说远也不远,是典型的墙头草。轴心国占优势的时候他们会跪舔,现在同盟国占据绝对的上风,估计土耳其又要改换门庭了。所以说去土耳其实在没有太多的保证。

阿贝尔此前接到的指示是尽量的将纳粹引导前往土耳其,而现在纳粹们却不想去土耳其,似乎有点不好办。但阿贝尔也不着急,而是选择了向家里通知纳粹们的动向,并将第一批走瑞典出逃的纳粹的具体线路汇报了个清楚。

所以当这一批纳粹从瑞士起飞,准备到瑞典避难的时候,直接就在德国上空被拦截了下来。苏联强硬的迫降了瑞士的客机,将机上使用假护照的纳粹一个个的揪了出来。很显然苏联空军对瑞士进行了严密的封锁,想去瑞典,先问问红军飞行员同意不同意吧!

当第一批纳粹直接飞进了苏联战俘营之后,剩下的那些还在瑞士的纳粹们就开始惶惶不可终日了,尤其是希腊被红军占领之后,他们似乎已经被困死在了瑞士。

关键时刻,阿贝尔再次站了出来,亲自第一个飞往土耳其,用实际行动告诉了纳粹们,前往土耳其才有生路。很快成群的纳粹余孽们就在阿贝尔的鼓励下踏上了土耳其的土地。很快他们就发现,似乎土耳其也没有那么糟糕?

当然我们知道,这是李晓峰的策略,他就是希望这些纳粹欲孽们都去土耳其,这方便今后给土耳其扣帽子。所以他特别交代了外交人民委员会:“近期不要刺激土耳其,装作没有看见那些纳粹余孽就好了。”

是的,李晓峰还需要等待,因为当前这些纳粹余孽的分量都不太够,他需要更分量级的纳粹才好对土耳其动刀。再此期间他也没有忘记英美的动向:“他们还没跟日本人达成一致?”

说实话,李晓峰都不想吐糟英美的行动能力了,日本明明都是砧板上的肉了,还搞不定,说出去也是丢人。

雅科夫回答道:“这次是裕仁那里卡了壳,他希望能有一个对他来说更体面的结果。”

裕仁是希望盟国给他留更多的面子,将“无条件投降”包装成为“和平中止战斗”。而这一点杜鲁门就不能接受了,在代总统看来之前美国已经对日本足够宽厚了,日本应该老老实实的接受现实,而不是继续挑三拣四。

最终在杜鲁门额强大压力下,裕仁不得不接受现实,不再追求什么“和平终战”。所以很快英美和日本就谈好了条件,相对于德国的无条件投降,日本获得了更多的优待,比如说英美承诺的协议第九条规定:“日本军队在完全解除武装以后,将被允许返其家乡,得有和平及生产生活之机会”;第十一条规定,“日本将被允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须及可以偿付货物赔款之工业,但可以使其获得原料,以别于统制原料,日本最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可准许”。英美最后承诺,“上述目的达到及依据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倾向和平及负责之政府后,同盟国占领军队当撤退。”

说白了日本人是想达成一种企图:那就是日本军队战败无条件投降了,但是日本政府并没有无条件投降。当然,如果深究的话,这尼玛就是一块遮羞布,也就是面子上稍微好看一点儿而已。

当日本同意了这些条件之后,杜鲁门和丘吉尔真心是松了口气,接下来就要看执行问题了,按照三方的协议,同英美战斗的日军将很快向英美盟军放下武器,然后打开国门欢迎英美大爷前来临幸。

很快正在同日军战斗的华夏远征军就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美国人命令他们停止追击日军转为就地休整,而仅仅在半个月之前,远征军还被要求迅猛追击不要放过一个日本鬼子。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让远征军将士们是莫名其妙。当然一些消息灵通的高级将领也不乏一些猜测——比如日本将很快投降。

日本确实将很快投降,但仅仅是向英美两国投降,为了在抢在苏联之前占领日本,英美两国特别要求日本必须继续同苏联、同华夏作战,以维持假象争取时间。

可能有同志不明白了,让日本人继续同苏联作战倒是可以理解,很正常。但是完全可以让鬼子向华夏投降嘛,这有什么影响?

英国人和美国人可是考虑得相当周全,他们认为一旦鬼子向华夏投降了,那苏联立刻就会发现端倪,所以为了维护英美两国的利益,就必须让鬼子继续同华


状态提示:1557.第1557章 决不答应--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