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天兵在1917>1623.第1623章 黑手
强,老百姓基本能糊口。但是对于波兰人来说,他们看不到德国和奥地利过的是什么日子,他们只能感觉到现在的生活还不如战前。这种对比之下,他们自然也是不满也非常愤怒了。

而之前波兰历史上几百年的亡国史又让波兰人十分敏感,在他们看来现在的波兰名义上是独立自由的,但实际上不过是苏联的傀儡而已,而这跟亡国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生活上的问题加上历史上的问题直接让波兰人就将一切苦难的源头就对准了苏联,认为反对苏联才是真正过上过日子的开始。这样的民间思潮加上贝鲁特有意的推波助澜,自然的事情就会被搞大了。更何况贝鲁特还故意反应迟钝,给了下面的“刁民”滚雪球的时间,如此一来事情想要不变大都不可能了。

况且请注意,贝鲁特不过是幕后黑手之一而已,他煽动或者说故意放纵的仅仅是波兰人而已。而那些闹事的日耳曼人背后不可避免的就有美国和英国的影子。

国际政治就是这么有趣,在埃及问题上美国和苏联可以携手坑英国而在波兰问题上美国和英国又有了共同诉求,又可以联手坑苏联了。由此可见在国际政治中,敌人和朋友不是永恒不变的,如果不适应呢真心是会被坑得死不瞑目的。

闹事的日耳曼人背后就有中情局和军情五处的影子,不过美国人和英国其实一开始仅仅是准备给苏联找点小麻烦,准备四处烧火让苏联疲于奔命。谁想到这个小火苗子燃起来之后呼啦一下就变成星火燎原了。随着波兹南事件越闹越大,英美也发现这是一个坑死苏联的好机会。

很快他们就通过舆论发动了第一波攻势,他们大肆报道了波兹南工人的罢工以及波兰当局的暴行,并且明里暗里的含沙射影苏联,仿佛造成波兹南流血事件的根本原因就是苏联。

这种舆lùn_gōng势有用吗?大用没有但是小用还是有的,这样的报道多少能让苏联投鼠忌器有所顾虑,这多少能为波兹南人争取一点时间。而英美相信,波兰肯定不止有一个波兹南,只要波兹南的反苏火焰被点燃,而且没有被马上扑灭,马上波兰境内就会有更多的波兹南冒出来,那时候苏联还能不跪?

英美相信就算波兹南的火焰一把烧不死苏联,也会沉重打击苏联在波兰的存在,最好的情况是迫使苏联红军撤出波兰,那样一来西欧的压力就大大减轻了。

应该说这个算盘还是打得不错的,尤其是在贝鲁特暗中放水之后,这个计划实施起来就更加容易了。事实上波兹南所发生的事情很快就引起了整个波兰的注意,几百万双眼睛都盯着波兹南,都跃跃欲试。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政.治局常委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波兹南事件的对策。比较有意思的是,苏联政.治局常委对于如何处理波兹南事件也有比较大的争议,意见相当的不统一。

以布哈林为首的一批老革命认为:“布尔什维克是通过工人运.动起家的,当年正是有工人阶级的支持,我们才能获得革命的胜利。而今天布尔什维克怎么能够去镇压一场工人运.动呢?如果我们这么做了,岂不是跟当年的沙皇反动政府一样了?”

布哈林的意见代表了很多老革命的意见,当年他们也像波兹南的工人一样揭竿而起掀翻了沙皇的统治迎来的自由。而今天,另一群工人也在进行同样的活动,只不过他们所对准的矛头竟然是苏联和共产党。对于许多老革命来说,这简直是极大的嘲讽,就等于在大庭广众之下抽了他们一个大嘴巴!

所以他们还是比较赞同布哈林的意见,认为不能背上镇压工人运.动的恶名,如果这么做了,还怎么去面对其他兄弟政党,这尼玛不就是个笑话么!

所以他们认为最好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要打打杀杀,不要流血,波兰的工人阶级不是不满足现在的待遇么?那就适当的增加一点,那样不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且这样在国际社会中名声也好听,让正在恶毒攻击他们的美国和英国舆论闭嘴。

在他们看来反正已经给了波兰不少援助了,在稍微多给一点也是无伤大雅,只要这帮货老老实实回家,你好我也好大家都好那多好!

这种意见还是相当有市场的,对于常委们来说,类似波兹南这种破事也觉得棘手,一个不留神就会留下很糟糕的名声,从爱惜羽毛的角度出发,还是用和平手段解决为妙。

但是李晓峰却坚决反对:“你们以为增加援助就能解决问题?波兰获得的援助已经比其他多加多得多,当其他中东欧国家还在饿肚子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吃饱了。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波兰人应该感恩,而不是揭竿而起。如果连他们这些能吃饱饭的都要造反,那么中东欧那些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国家怎么办?如果他们有样学样的一个个都效法波兰,都用类似波兹南事件来要挟我们,我们能一个个的全部满足吗?”

这个问题让常委们出了一身冷汗,确实,苏联咬咬牙也能再给波兰一定的援助,问题是其他中东欧国家就不会眼红?如果让他们看到波兰人“要挟”成功,那他们自然是认为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自然是一个个的有样学样。那样一来,苏联怎么办?还能一个个的满足他们了?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本来波兰就已经占了便宜了,如今竟然想占更多的便宜,那其他国家怎么看?到时候一个个的群起效法,那给


状态提示:1623.第1623章 黑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