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天兵在1917>627.第627章 德国人的打算

李晓峰瞥了一眼阿基莫维奇,对方竟然是冲着走私粮食的渠道来的,这确实让他比较意外。不过稍微一思考,这厮又觉得根本不需要太意外。俄国有粮食问题、粮食危机,德国其实也有同样的问题。

以前就有提过,世界大战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考验,只有那种方方面面都没有太明显短板,物资资源比较丰富、工业齐全的大国才能挺到最后。

也就是说,从一个国家在一场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完全就能看出该国的国力。一战中,第一个崩溃的是俄国,也就是说,老毛子是欧洲几大********中最脆弱的。

特别说明一下,之所以加欧洲这个限定,主要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日本虽然也参加了一战,但实话实说,丫根本就是一打酱油的,除了在亚洲抢一抢德国佬的几片飞地一般的殖民地,帮着皇家海军在亚太搜捕德国的远东舰队,实打实的大仗,日本真心可以说几乎没有。

整个大战下来,对丫的国家实力几乎谈不上有什么考验。也就是说,如果统筹排名,日本的国家实力肯定是低于俄国的,最多也就是能跟反复无常的意大利一个档次。

而战后又由于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英国人处于自己的利益考虑,才在巴黎和会上以及后来华盛顿海军军备会议上让丫捡了个大便宜。否则,实话实说,以日本的国力,当时真心只能算二流国家。

言归正传,欧洲的几大流氓里,首先崩溃的俄国算是最弱的大流氓,其次崩溃的德奥集团次之,不过考虑到法国在1918年的表现,如果没有美国参战,估计高卢鸡比德国人也强不到哪去,所以从战场表现来说,法国的国力和德国相差无几。甚至考虑到身边盟友的表现,应该说德国的国力在法国之上,是当之无愧的欧洲老二,仅次于日已落帝国。

当然,这不是要排一个名次,主要是从侧面分析一下阿基洛维奇对走私渠道上心的主要原因。很显然,德国的国力虽然很强,但因为队友的拖累,进入1918年之后已经是日暮西山了。如果没有强心剂的注入,崩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而强心剂有没有呢?有,那就是俄国首先崩溃了,这使得德国可以将东线的力量按照战争初期设想的那样集中在西线,这将有可能让他们突破凡尔登,拿下大巴黎。

不过,虽然没有了北极熊的牵绊,可是经过三年的消耗,德国国内的厌战不满情绪已经完成了充分的发酵,对生活日益不满的人民很有可能效仿俄国人揭竿而起。

这种情况下,德国人除了要打胜仗之外,还必须着手解决国内经济危机的苗头。这也是他们为什么会在布列斯特合约中大大勒索俄国人的主要原因。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不过可惜的是,被德国人勒索的是个乞丐,列宁虽然对条约一口答应,不过,那就是给了一张白条,德国佬指望吸北极熊的血度过危机,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更何况,由于某个仙人的存在,现在的布列斯特合约远没有历史上那么苛刻,德国人就更不可能指望啃食瘦死的北极熊来度过寒冬了。不过,既然这条路走不通,德国人自然要另辟蹊径,而某仙人这个时候又恰好开辟了走私的门路,这条路子对于德国人来说,无疑是救命的稻草。自然而然,阿基莫维奇急吼吼的跑来打探虚实一点儿都不奇怪了。

想通了这其中的弯弯绕绕,李晓峰顿时觉得有些好笑,不过,并不是笑德国人太天真,实际上如果可以的话,他希望德国佬坚持得更久一些。德国人坚持得更久,协约国集团必然就无法腾出手来干涉俄国,没有那群流氓捣乱,俄国的内战完全不需要打三年。

说句真心话,这三年的内战对俄国的伤害非常的大,可以说是伤筋动骨,足足花了俄国十几年的功夫才缓过劲来。

真正让李晓峰发笑的是,他的做法和托洛茨基的希望完全是相反的,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可是将世界革命大爆发的全部希望都放在了德国。而如果让德国坚持得越久,那么无疑的,托洛茨基的所期盼的那一天就会来得越晚。而这一天越晚到来,老托将要承受的压力以及非议恐怕会越来越大。

既能减少俄国内战的伤害,又能让托洛茨基吃瘪,一举两得的好事李晓峰为什么不干?甚至不光要干,干的同时也必须给自己大大的捞一票好处,让一举两得变成一举三得。

这厮装模作样的躺在病床上讥讽了一声:“从乌克兰搜刮的那些粮食和财富,难道还填不饱你们的肠胃吗?”

阿基莫维奇一直眼巴巴的瞧着某仙人,他的打算是,只要某人承认了,那么赶紧打蛇随棍,赶紧撵上去,争取用最小的代价收获这条走私的渠道。不过他完全没料到,某仙人根本就没回答他的问题,反而首先挖苦了他一番,话头似乎很不对,仿佛对方完全没有跟他合作的意思。

阿基莫维奇心里打了个秃噜,赶紧强调道:“安德烈先生,这话是从何说起啊!对于乌克兰,德国政府的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尊重布列斯特合约,充分的……”

李晓峰可没兴趣陪这货废话,直接就打断了他:“也就是说,德国军队没有从乌克兰的粮仓里运走一粒粮食,更没有在乌克兰刮地皮,那些真金白银和粮食都是乌克兰人孝敬给你们的喽!”

阿基莫维奇有些尴尬,德国本身并不是什么农业超级大国,而且随着世界大战的爆发,本国所


状态提示:627.第627章 德国人的打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