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明官>第四百五十六章 成化十九年

对于张侍郎忽然成为兵部尚书唯一候选人这事,方应物想不明白。他忍不住去找张侍郎本人问了问,但张侍郎也表示莫名其妙不明所以。

既然如此,方应物也就不去想它了,左右总不是坏事。这件事对他而言,也就到此为止,后面与他再无关系。

不过方应物总算意识到,自己出的风头已经不匹配自己的官位了,人总不能把越级当常态。

从此他就收敛起来,从成化十七年下半年开始,堪称是“两耳不闻朝廷事,一心只当亲民官”,老老实实的攒着资历。别的东西或许都有取巧之处,唯有资历这个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

在施政时,方知县大都萧规曹随,纵然是逆天改命的穿越者,他也没有本事能全部推倒重来,不过小修小补、小恩小惠还是少不了的。

钱粮、刑名、教化、治安这县政四大项里,钱粮方面,方应物靠着天子准许的特殊税收政策,用两年时间在宣武门外新发展起一个大商业集市。这让县库收入涨了一截,比初上任时充实许多,还支持了修建慈仁寺这项纯政绩工程。

与此同时,辖境内百姓承受的赋役有所减轻,那口碑自然是扶摇直上。只是从隔壁崇文门和大兴县那边被分流过来不少客商,招致了隔壁不少咒骂叫唤,不过方大知县为了自家政绩,显然是不理睬的。

而在百姓最直观的刑名方面,方大知县始终坚持从严执法的手段,拒贿若干、拒讲情若干。数目统计不详细。

又因为上任伊始便竖立起的强大威信,京师大小权贵对京师之虎的强势也有所忌惮。不愿因为些许违法乱纪的小事与方知县找麻烦,倒也让方应物秉公执法得心应手。保持住了青天威名不坠。

另外在成化十八年这年,方家也是喜事连连。在王兰王瑜两姐妹的不懈努力下,两人在同一年各自生出一个健壮的儿子......

正室还没进家门,便陡然有了两个儿子,叫年方二十岁的方大知县倍感压力山大,肩上的担子顿时沉甸甸起来。

虽然世人都讲嫡庶名分,但方应物心里倒不看重这些。庶出儿子也是亲生的,自己需要更加努力了,不然目前这点家产还不够分啊......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一晃就到了成化十九年的秋冬之交季节。此时寒风乍起,落叶萧萧,算起来方应物已经在宛平县知县位置上坐了两年半。

县里小气候经营的还算不错,但对于朝廷大气候,方应物只能表示无语。用一句话简单的概括就是:风气一天天的烂下去,奸邪一天天的爽起来......

继方士李孜省、邓常恩之后,天子又多了一个好哥们,这回是个僧人。号继晓,由负责天子生活的得宠太监梁芳推荐给天子的。

天子封这个继晓和尚为国师,头衔很长很长,长到方应物这种聪明人也记不住的地步。而且听说这国师的出入仪仗甚至超越了公侯。大臣争相弹劾但什么用也没有。

庙堂上依旧乌烟瘴气,首辅万安和次辅刘珝继续龙争虎斗。一个把持了内阁中枢,一个联盟了吏部天官。处处针尖对麦芒,好几次闹得不可开交。

但前些年嚣张跋扈、气焰滔天、权柄赫赫的汪直却沉寂了下来。西厂被罢黜后,汪太监常年在大同监军。若非时不时有汪太监吃小败仗的消息传到京师。他的存在感几乎近于零了。

闲话不提,却说这县衙工作,每年收完秋粮后闲下来了,上上下下只等着熬冬过年。此时已经从新县尊变成老县尊的方应物也有了闲心,可以仔细去考虑其它事情。

根据国朝制度,官员要三年一次考核,谓之考满,算是一个任期结束,在一个位置的最长时间是三考九年。当然,方应物这样的人是绝对不想真在知县位置上熬完九年的。

按照上述三年考满规矩,过完这个闲散的冬天,也就是明年开春之后,到了成化二十年的四五月份时,方大知县的三年任期就该到期了。

换而言之,最多半年后,方大知县即将迎来任满考察,那么眼下就要有所未雨绸缪,提早准备迎接考察了。

这日方应物闲来无事,坐在公堂上入了神,其实最让他挂心的并不是任满考察。要知道,他这种京县知县考满是在都察院进行的,要自行赴都察院述职并接受考察。

如今掌院右都御使是他帮助上位的李裕,不管事的左都御史是汪芷的党羽盟友王越,实力派副都御史屠滽是他的同乡老交情。有这个阵容在,又加上方应物自认实实在在的政绩卓著,考察时不是最上等就见鬼了。

所以说,如今方应物并不是为考察挂心,而是在琢磨考察之后的事情。考察结束后,方应物就要在吏部挂名,等待新的选官,升迁流转全都在这吏部的闭门操作中。

当今吏部尚书还是尹旻,两年前争夺入阁失败后,他继续稳稳地当着吏部天官。而这尹旻是次辅刘珝的铁杆死党,出了名的难说话,连首辅万安也敢公然顶撞。

让方大知县所挂怀的问题,就在这里了......他和吏部尹天官没有半点交情,同时又与次辅刘珝屡屡交恶,选官时实在福祸未知。

虽然方大知县也不是没有依仗,名气和背景都不小,但选官里面有无穷无尽的门道,能生生的叫人有苦说不出。即便平时再牛气冲天的人,选官时也要夹着尾巴当孙子。

这个时候,只能去西天请如来佛祖了......方应物将在衙门历练的刘大舅哥招来,


状态提示:第四百五十六章 成化十九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