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正阳又在家过了七八天,自己的几个直属亲戚,也走了一遍。
姥爷是前两年去世的,那个时候,萧正阳正在瑶山站当指导员。
为了别的事情,他很少请假,但是为了这个事,他义无反顾地请了一个周的事假,跑了回来,即便这样,等他回来的时候,也没见到姥爷最后一面,只是参加了最后的葬礼。
比起爷爷去世的时候,他连消息都不知道,这一次能亲自看着姥爷下葬,亲自送姥爷最后一程,他的心里还是安慰了很多。
姥姥已经八十高龄了,一直住在萧正阳的二舅家里,头发花白,背也驼了,但是耳不聋眼不花,牙齿也没怎么掉,走路吃饭,干些家务,包括干一些农活,都十分麻利。
三个舅妈,对姥姥算不上太好,但也没起过什么冲突,三个舅舅对老人都还算孝敬。几个表弟表妹,对待老人,也算孝敬,特别是二舅的孩子,还在上中学的阶段,手里有点闲钱,都知道给老人买点吃的用的,萧正阳更没什么话说。
长辈的事,晚辈不太好插嘴多说什么,他看到姥姥现在的生活还算过的可以,他的心里,也算是踏实了。
按照萧正阳的意思,舅舅和舅妈们做的其实并不够好,但是,他也只能偶尔跟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大姨侧面说说这个事,他没法直接去教育自己的舅舅和舅妈。
农村的生活就是这样,儿子成家了,基本上就各自顾着自己的生活,顾着自己的孩子,对于老人,只要不吵架不闹事不争东西,在生活上不苛刻老人,也就算说的过去了。
萧正阳有时候也在想,自己如果当初没有去当兵,去读军校,而是高中毕业了就留在农村生活,不知道会不会意识到这个事情。
方新明就从骨子里看不上农村人,他就觉得农村人的素质很低。
他虽然没有直接跟萧正阳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萧正阳从他平时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方新明的思维习惯。
其实,这个事不能这么看,不能从城市和农村这个范畴去定位人的素质高低。
往深层次里说,这只是个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区别问题。
城市里生活的人,以及受过一定教育的人,更善于表达亲情和感情,而农村生活的人,和没有怎么受过教育的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
就比如说,父母对于自己女的爱,城市里生活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人,就习惯于口头表达出来,有事没事都会拉着孩子说,爸爸妈妈爱你,可是在农村,很少有人这么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不表达不代表不爱,萧文光和孟云梅从来没有对着萧正阳说过“爸爸妈妈都很爱你”,但是,不能否认,他们是从骨子里爱着萧正阳的。
萧正阳的三个舅舅,对萧正阳的姥姥,也不习惯去表现这些形式上和口头上的亲情,但是,不代表他们就不爱自己的父母。
以萧正阳现在的思维方式,他觉得作为子女的,对待老人应该多问候多亲近多表达,所以他觉得几个舅舅在对待姥姥方面,做的还不够,但是,以农村的标准来判断,他们对待老人,都还是做的比较不错的。
而萧正阳自己,能意识到这个问题,自己却也做不到自己心目中的那种孝顺。
三十多年了,他其实也没有亲口跟萧文光和孟云梅说过一句表达爱意的话语。
不是不爱,只是习惯使然。
两个姑姑家,萧正阳也走了一遍。
大姑家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出嫁了,儿子和儿媳妇在外地打工,只是到农忙和中秋节和春节的时候才回来住几天,现在老两口在家,守着家里的房子和地,还带着孙子,生活平淡如水。
二姑家两个儿子,全都不在家,天南海北地生活着,也是一年回来个两三趟而已。
家里的生活就是这样,各忙各的,看上去好像亲情都不是很浓,实际上这就是大家都能接受,也都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
只是,萧正阳自己不太能接受自己也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
他希望陪着父母,照顾父母,可是他偏偏身在部队,比这些表兄弟和表姐妹们,回家探望老人的机会更少。
这件事情,说起来就像是个笑话,这个笑话就叫做:有心无力。
无心也无力,别人看着是悲哀,自己却感觉不到,所以,自己的心里不会感到难过,有心但无力,别人看着是悲哀,自己的心里,感觉更悲哀。
有孩子,孩子却不在身边,生了病卧床不起,都没有人照顾,这种事情,看上去就挺悲哀的。
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做,萧正阳自己,却不希望自己的家庭是这个状态。
以前父母都年轻,身体都还好,他不考虑这个问题,有情可原,现在他还不考虑这个问题,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假期过了三分之二,他还不想回东港,他不能一直在老家陪着父母,也没法把父母带到东港去一起生活,他就希望在有限的假期里,多陪父母几天。
然而,天不如人愿,方丽打电话过来了。
方丽打电话,不是她想打电话,以前萧正阳在瑶山连队的时候,也是几个月回去一趟,现在萧正阳才回老家不到一个月,她并不着急催萧正阳回去。
她之所以给萧正阳打电话,是因为刘永军的老婆,上午找到她住在凤西路的房子去了。
据方丽说,刘永军的老婆,敲开了门之后,态度不是太好,先是告诉了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