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仙侠修真>逆流伐清>第二百四十六章 江浙内乱,朱三太子
义师也出动策应。因为这些便利的条件。四明山义师中有一些明军将士担任骨干,并接收了千余枝燧发火枪。在江浙各支义军中实力最为强劲,曾有单独攻破余姚的战绩。

“这事当不得真,莫要听风就是雨。”四明山寨的大首领,暗地里却领受明廷浙东独立团团长、参将一职的王京摇着头,对属下打探的消息不以为然。

“可那教书先生确是怪异,给儿子取名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还是带有土部的怪字。”属下挠着头,辩解道:“属下想着,若真是龙子龙孙,咱们救了下来,岂不是大功一件?”

“大功一件?”王京摸着头上长出寸许的头发,也有些心动。

“什么大功一件啊?”独立团的实际领导人、原张煌言的部下于志和笑着走了进来,说道:“说出来咱们参详参详,若是要舟山配合,便派人送个信儿。”

“于大人,您快坐。”王京很恭敬地起身相迎,说道:“这个兄弟在余姚偶尔听了些风传,也不知是真是假,正和我说着呢!您来得正好,且给拿个准主意。”

“风传啊!也不可轻视,说来我听听。”于志和笑着拱了拱手,和王京一同坐下,将事情的原由又听了一遍。

扯起故国旗号,拥立亡皇后裔,起兵对抗朝廷,是不少人在王朝鼎革之际所常用的一种手段。清初发生的伪“朱三太子案”,就是一个极为突出的典型。对清廷来说,“朱三太子”本人并不可怕,但“朱三太子”这面大旗的感召力却不可轻视。所以,每次爆发以“朱三太子”为名号的起义,都会让清廷感觉犹如芒刺在背,非欲除之而后快。

而历史上,“朱三太子”也确实成了反清抗暴的一面不倒的旗帜。杨起隆、漳州蔡寅、河南柘城、江苏太仓一念和尚、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陕西汉中、兴安,还有江南金和尚、浙东四明山,都以“朱三太子”为号召,起事抗清。甚至到了康熙六十年(1721),台湾朱一贵起义,尊奉的仍是“朱三太子”的名号。

可惜真正的“朱三太子”却根本没有任何反抗清廷统治的念头,对抗清运动避之不及,唯恐引火烧身。在历史上,“朱三太子”每次泄露口风时,他的身份都会重新激起周围人的斗志,让他们胸中熊熊燃起抵抗异族统治的热情之火。

无论是四明山、还是宁波、慈溪,“朱三太子”每一次化名避祸的藏身之所,都会有人站出来与清廷这座庞然大物作殊死抗争。就连镇海的普通百姓张月怀,在得知房客是隐姓埋名的朱三太子后,也立刻变卖家产,要联络豪杰一同起来与清廷斗争……

可惜“朱三太子”每次都让这些破家舍命的人失望了,一听说别人要抛下一切帮助他驱逐鞑虏,就马上仓皇遁走。

其实真正的“朱三太子”真名叫朱慈焕,是崇祯的第五子,因与四哥(同父同母)朱慈炤同岁,其上的崇祯二子早殇,所以人们习惯把他称作“朱三太子”。

甲申之变时,朱慈焕年十二,仓皇出奔,流离颠沛。在大顺军中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后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十三岁到凤阳,遇到一位姓王的前明老给事中,细询根由,执手悲泣,乃留在王家,改姓“王”,名士元。

朱慈焕到了十九岁时,王家突遭变故,他再度流亡江湖。后又往浙中,结识一个姓胡的余姚人,亦明官员后裔,两人谈经论文后,胡颇钦佩他的才学,劝他还俗,并将女儿嫁给她。从此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为名入赘胡家,靠教私塾为生。

几十年来,朱慈焕隐姓埋名、东躲西藏,并没有真正从事过“反清复明”,而且唯恐避之不及,害怕成为反清的一块招牌,所以不敢在余姚常住,而是长期在四明山一带辗转,以教书糊口。


状态提示:第二百四十六章 江浙内乱,朱三太子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