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衙门出面接见宁时俊的是与其有一面之缘的徐世昌。信代为收下了,徐世昌根本就没有看。对于宁时俊关于部队的驻地、军费等一揽子请示,徐世昌没有回答,也无法答复。只是问了威胜军右翼目前的情况后便冷淡地将宁时俊送出了巡抚衙门。
自打接到朝廷关于威胜军右翼的谕旨,袁世凯的心情便糟透了。他感到事情办砸了。完全脱出了他的控制。最初的打算不过是借刀杀人,谁知道龙谦这厮竟然打出了西沽大捷?还俘虏了英国中将?因此动了招揽之意。此人是一员虎将无疑了,其部也算骁勇善战,若是将其纳入自己袖中,不是多了一员虎将?于是上奏朝廷。为勤王支队请求封赏,并请求将其部派回山东。谁知龙谦这厮竟然如此善于把握机会,一下子搭上了荣禄和慈禧两个大靠山!朝廷竟然新设了威胜军,龙谦所部扩编为威胜军右翼,还将鲁南两州给了龙谦!
这就是打袁世凯的脸了!袁世凯完全可以读出朝廷这道命令背后的不满来。
抱犊崮匪徒突袭峄县确实始料未及,如果说是袁世凯指示李纯再次行使借刀杀人之计是有些冤枉袁世凯了。袁世凯真没将蒙山军留在费县的那点人马看在眼里。李秀山动了动武的念头。还被袁世凯狠狠地训斥了一顿。那时蒙山军还在朝廷身边充当着护驾的主力,你这边却剿人家老窝,这不是给朝廷上眼药吗?
袁世凯站的当然比李纯高,这种蠢事是不会干的。袁世凯也知道,在这场亘古难遇的大变中,朝廷对自己脚踩两只船是有看法的。战事结束。权衡利弊,袁世凯还是认为自己赚了。当初如果奉旨勤王,其结果就是将自己五年心血练就的武卫右军打光,也未必能改变战局。想想聂士成的武卫前军,论人数比自己多,论装备更比自己好。他们的训练用枪和实战用枪是分设的,还进口了好几百支德国最新式的口径7.92的步枪。大炮更比自己多,不一样折戟于天津近郊?连聂士成自己也殒命了。
何况当时的武卫右军,实力还不如刚进山东呢。造成实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与龙谦所部的连番战斗,二是大力扩招新兵。对于朝廷的勤王旨意,自袁世凯之下,多数将领深感畏惧,不是站在政治的立场,而是站在军事的立场,得出了此去必败无疑的结论。造成这个结论的,是袁部官兵对于进剿蒙山军的连续失败。在大批将领中留下了巨大的yin影。
在袁世凯眼中,冯国璋是手下战术素养最高的将领了,几次探讨庚子年之chun三路攻击郑家庄失败的过程,冯氏对敌手强悍的战斗力印象深刻,结论是除非尽起全军。出死力。不能制服敌手。这个结果,直接导致了对小站练兵成果的怀疑。尽管没有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理论,但自小站成军,鲁南战事是检验其成果的最好试金石。马建勋,田中玉,蔡成勋,曹锟,李纯,卢永祥乃至王士珍,冯国璋,那个不是小站新军中响当当的人物?结果呢?损兵折将!连蔡成勋,田中玉和卢永祥都死在蒙山军手里了!
连一支响马都打不过,又怎么跟十一国联军对仗?这不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吗?
所以,响应东南三督的互保条约,保存了这支新式陆军是正确的选择。你看看,且不说已经消亡了的武卫前军和叛逃了的武卫后军,中军和左军不是全部在这场战事中名存实亡了吗?
朝廷在争取和平解决庚子事变,联军肯定会在满足要求后撤出京师。袁世凯综合他掌握的情报得出了如上结论。接下来,朝廷整顿军备是无疑的了,建立威胜军就是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京畿空虚到了极处,靠一支从响马改编过来的威胜军拱卫京畿?袁世凯觉得不可能。算来算去,朝廷还是离不开自己手里这支武装。
军队是真正的本钱。袁世凯对此有着非常清醒到位的认识。在龙谦率蒙山军主力远征之际,袁世凯花大力气整顿了他的部队,他将山东驻军分为两类,一类是他的武卫右军,这是他的根本,是他的野战主力。虽然被蒙山军前前后后消灭了近三千人,但真正从小站走出来的jing锐并没有损失那么多。袁世凯乘着山东战事平息,遴选由冯国璋统率的武卫右军先锋队中的jing锐中的jing锐。将武卫右军本部扩编为四个步标,一个炮标的架子。而由巡防营改编的武卫右军先锋队也有了二十个营的规模,总兵力达到2.2万人,和龙谦一样,袁世凯也苦于武器不足。天津本是北洋的大本营。本来可以制造很多军火,可惜都毁于战火了。现在与洋人的和平尚未真正恢复,从洋人那里大量进口军火不现实,而且仅靠山东财政也无法满足这个目标。剩下的就是湖广和两江了调拨了。上海、南京、汉阳都有相当规模的兵工厂,但军械的质量不如进口的。而且,一样需要银子去买。当前。朝廷根本无权调拨刘坤一和张之洞手里掌握的军火。那两位辈分比他高,职衔更比他高的军头,对于军队重要xing的认识不比他差,都在大力整顿旧军,建立名目不一的新式陆军,有限的军火。他们自己都不够用呢。
朝廷建立威胜军,八成是由荣禄亲自掌握的一支绝对效忠太后的武装,这点不需要怀疑了。右翼已经建立,但左翼跟本部直属部队大概还是一张画饼。荣禄会做怎样的打算呢?是等着“收复”京师就地募兵还是将龙谦调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