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绿筱媚青涟>第12章:成长的孤独
门,没有右转去教师家属后,而是沿着主干道向教学楼方向走去。这时,门卫大爷又喊住苏筱,告诉苏筱家属楼在这边,苏筱走错了。苏筱大声笑着对门卫大爷说:“大爷,您放心,我知道路,待会苏老师就下来了,我们约去她办公室聊天,我现在去她办公室等她。”门卫大爷看苏筱这样说也只好作罢。

主干道的左边是个操场,右边是食堂,前面便是教学楼。操场没有很大改变,而食堂多了很多桌子,苏筱记得当年食堂里可没有这些桌椅,大家都是打完饭蹲在地上吃的。第一排教学楼是综合实验楼,苏筱记得在这里上过电脑课,做过实验,高三的时候还在这栋楼里上过单科加强班的补习课。苏筱的高三是在第二排教学楼里度过的,苏筱记得她当时读三年级二班。第二排教学楼的左边是宿舍楼的小院,苏筱远远看到宿舍那边小院的门依然锁着。再向后走,是一栋比较小的三层小楼,苏筱记得高一和高二都是在这栋楼里度过的。这个小楼上面竖着四个大字:追求卓越。苏筱第一次看到这四个大字的时候,内心被这四个大字震撼了一下,觉得这四个字真是特别好。突然想到了小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叫左超群,当时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批评左超群的时候曾经提到他的名字,说他父母给他起超群这个名字,是对他寄予了厚望,是希望他可以做表率当楷模,超越一群人的,而不是让他不求上进整天捣乱的。苏筱顺着楼梯走上了二楼,来到了她当时就读的高一三班教室。楼道很暗,光线被两边的教室挡着,几乎看不清路,教室门锁着,苏筱透过教室门上的玻璃向教室里望去,教室里寂静昏暗,似乎空气里还残留着当年的压抑。

在苏筱的回忆里,苏筱在高中的日子过得相当苦涩,这三年青春的色调基本上都是灰色的,像初二李征转学后一样的水泥灰,密结而不透风。高中三年繁重的学习压力,让苏筱几乎无力喘息,最关键的是她完全失去了李征的消息。起初,苏筱想着李征应该还在乡里的初中读初三,而苏筱在市里的高中读高一,两周才回去一次,没有他的消息也是正常的。可高二高三还是没有李征的消息,苏筱想着他也许没有读二中,有可能读了一中或是三中。很多苏筱初中的同学,因为没有读二中,大家不在一个高中,联系也基本上断了,苏筱也没有他们的消息。苏筱总是找各种借口来安慰自己,好让自己有勇气继续坚持下去。

当时读书的时候,苏筱有时候觉得生活每天都是盐水煮土豆,生活的滋味只剩下海水一样的苦涩,可想到李征便会觉得生活除了苦涩也有蜜糖;苏筱有时候觉得生活每天都是各种烦人的公式和做不完的题目,日子沉寂得像一滩死水让人灰心和丧气,可想到李征,便觉得日子还有一丝旭日东升的希望和朝气;苏筱有时候觉得前途茫茫看不到边际,像地狱一般让人觉得黑暗和冰冷,可想到李征,便有一束光把自己的内心照亮和温暖。

记忆中,高一的时候苏筱读过两本书,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本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据说,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时候,身体已经非常差了,几乎是靠着不停地抽烟才坚持忍着身体的疼痛,呕血完成了这部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陕北城乡社会生活变化的巨作。苏筱当时是每天宿舍熄灯后,躲在宿舍楼道里看的这本书。河南新郑的深冬半夜是非常冷的,苏筱一边读着书一边抖着身体来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保持点温度。这点身体的苦楚与书中几个主人公所遭受的人生苦难与挫折相比,苏筱觉得这是不足与外人道的。文字中透出的几个主人公对于生活的追求和与命运所做的的抗争点燃着苏筱内心的火苗,让苏筱抵御着寒冬的宿舍楼道的刺骨阴冷。书中有一些情节文字,苏筱仿佛历历在目,其中一段是描写主人公孙少安的困苦是这样写的:

“孙少安穿一件破烂的粗布小褂,外衣搭在肩头,吸着自卷的旱烟卷,独个儿在公路上往回走。他有时低倾着头;有时又把头扬起来,猛地站住,茫然地望着迷乱的星空和模糊的山峦。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象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他从孩子的时候就成了大人。他才二十三岁,但他感觉到他已经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没吃过几顿好饭,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没度过一天快活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过几天轻松日子?人啊!有时候都比不上飞禽走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在地上走……”

那段时间苏筱周末放假回家路过村口,总是看到一群老老少少的男人挤在墙角下晒太阳,每个人的脸上都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阳光刺眼,眯着的眼睛睁不开,那是岁月的沧桑。他们听到苏筱路过的动静,看到放假回来,有些邻近的人便会向苏筱打招呼,苏筱也点头示意,他们便眯起眼睛时不时地继续之前的玩笑或者话题。而苏筱每逢此刻内心是极其痛苦的,照射在他们的脸上温暖着他们的身体的冬日暖阳刺眼的光,仿佛灼烫着苏筱的心,让其备受煎熬。祖祖辈辈的农耕生活,让他们世代看天吃饭困守着土地,他们每一个人都像《平凡的世界》书中的孙少安一样曾经甚至现在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贫穷生活重


状态提示:第12章:成长的孤独--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