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履带,携带着三种不同的材料,顺着不同入口,进入到了混合室之中,石灰是最先到达的,然后是粘土,最后还是赤红色的铁矿石粉末,它是最后一个送入到混料室内的,位置就在混料室的最上方。
铁矿石粉末因为比重较大,所以在混合的时候,必须放在上层,现在的动力结构,很难让混合室保持不规则,甚至是上下的翻转,只能够以恒定的速度,向着一个方向,或者另外一个方向旋转,比重高的放在上面,有利于这个混合的过程。
水泥的好坏,一方面是原料,比如添加铁矿石等添加剂,比如石灰和粘土的煅烧温度,可原料相同的情况之下,混合的是否均匀,就是决定着水泥最终质量的关键,这一点,无论是杨元钊,还是李明生都是非常清楚的,混料室,可以说是李明生和杨元钊关注的重点,从水泥厂筹建到现在,几乎每三次实验之中,就有一次跟混料室有关。
可以说,不同比例的混合,实验的次数,是50次,剩下的不同的添加剂,不同的材料混合,不同的晃动和搅拌方法,加起来怕不是有上百次之多,这样严谨的实验,是为了这个混料,看混料是否均匀,这是水泥的最重要步骤之一。
现在的,已经是十几次的改进之后,最终形成的样子,一个巨大有些类似于后世搅拌机混料室,不过体积大了许多,差不多有五六十个立方的巨大混料室。里面分成了十几个不同的舱室,会在机器运转之下。进行匀速的转动,舱室之间。会混合的比较到位,然后,当一次偏转之后,所有的材料会互相的混合,然后继续前面的步骤。
这种混料,避免了中心位置,或者是比重比较大的材料,混合不均匀的问题,极大的节约了动力。按照实验,最多两个小时均匀旋转,一次百吨的材料,就能够混合均匀,不用变换转动方向,或者是速度的方式。
石灰石,粘土,加上后来添加的铁矿石粉末,通过了几次粉碎添加。已经基本上到位了,三种材料,还有其他的一些添加材料,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进入到庞大的混料室里,这个添加的过程,足足进行了半个多小时。混料室有了七八成满的时候所有的入口封闭的。
几个工人上前,在葫芦吊帮助之下。把一个粗大的钢筋,跟混料室的主轴连接在一起的。在动力的推动之下,托起庞大的混料室,开始做往复的运动,哗啦啦的声音,在里面不停的响动,这些材料,会在重力和螺旋转动的力量之下,均匀的混合到一起。
这样的运动,连续不断的一个小时,这样的混合,考虑过了重力和平衡的问题,混合成功的材料,会非常的均匀,达到生产水泥的标准。
这个在别的水泥厂,最耗费人力的活动,要知道,水泥的原料,经过粉碎之后,需要混合在一起,以中国最大的启新洋灰厂为例,他们只有一个可以机器推动容器,可以做一个规则的往复运转,要想混合,需要大师傅不断的添加,用眼力和劳力,让材料混合,一般而言,整个容器也不大,不会超过1个立方,毕竟,太大的话,混合起来,有些推动不了,一般情况之下,都是十来个同样的机器,在一个大师傅和20个左右的劳力的帮助下,人工的来混合,耗费的人力太大,切混合的效果完全依靠大师傅的水平,这也是启新洋灰厂的生产量不能放大的根本,精心培养起来的大师傅,就那么几个,要增加,很难。
李明生非常清楚这一点,在设计的时候,也跟杨元钊细细的讨论过,杨元钊回忆了一下后世类似的混料室,没见过真正水泥厂的,混凝土搅拌的混料室,还有化工的一些混料室,多多少少给他一点提示,一个眼光一流,一个实操一流,两者结合,杨元钊的机器和李明生的设计,变成了最省力的步骤。无论是传输材料,还是混合的过程,基本上不用人力,人所要做的,就是依靠着眼光,观察混合材料均匀程度,一旦有结块,或者是堵塞的时候,用机器控制,进行干预,打碎这些块状,或者是其他的处理方法。
可是这样的机会,几乎不太可能出现,之前,在水泥厂的兴建之中,没有进行过全生产线的整合试车,单独的混料试车,几乎是没有停歇,在上百次的实验,和最少300个小时试车之中,人工干预情况,只出现了一次而已。
这样的设计,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切生产效率家,一小时完成混料,一次最少是40个立方以上,以水泥的比重,这就是一次百十吨的干料,这个环节满负荷运转的话,一天就足以制作出1000多吨的干料,这样的效率,不能说高了,简直是让人难以想象,这个最薄弱的环节,补强之后,变成最强的环节,混料再也不能制约水泥厂的生产了,反而成为整个设计之中,唯一必须要满负荷生产的步骤。
一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整个生产线都在等待,正常的生产,不会存在一个环节等待着一个环节的事情,一次混合完成的一百多吨,足够半天,甚至是更多时间的生产了,所以,都是提前准备好的,也只有这样的试机运行,才会这么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来做,看起来缓慢,这是新的生产线,里面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不少,看似动静大,实际上非常的小心,全机测试,更多的是一个分步骤的整合。
混料完成,干料混合均匀,水泥也来到了生产的第三个步骤,李明生专门的去混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