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红警大中华1985>485.第485章 486 翻过乌拉尔山

“中国人太坏了,敢不敢真刀真枪地拼一阵?!”相信这是很多苏俄士兵的心声,当他们集结起来开始准备抵御中国人的进攻时,结果等来的跟前两日没什么差别,还是空袭。

不过就算他们真的碰上了对面的中国陆军,也是只有被击溃的份儿,因为当面的这支部队正是齐一鸣红警军团的第一王牌,前身为曾以一个师的兵力生推苏联一个军区的309师,现番号红警第一师的三星级部队。

在齐一鸣看来,跨越乌拉尔山攻打苏俄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有的时候地方太广确实给防守方提供了大纵深,但是这也要分情况的,像齐一鸣气势汹汹地拉了200万大军过来,凭西俄罗斯这四百来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还真的不算什么。

乌拉尔山的地势其实并不是特别高,而且山两侧都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苏联人当初修了穿山的高速公路和铁路,有多个方向可以选择突破,一是北面的叶卡捷琳堡、第一乌拉尔斯克到彼尔姆的路线,另一条是车里雅宾斯克、兹拉托乌斯特经尤留赞、锡姆到乌法。

南路倒是有些地势起伏,算是有些麻烦,不过红警第一师坐镇,应无大碍。北路是直接绕过乌拉尔山,伏尔加河的支流卡马河切开了乌拉尔山,使得中段乌拉尔山不仅地势较为地平,甚至周遭还是河谷平原地带。

齐一鸣的红警军团和其他国家的部队近乎全机械化重装部队,翻山做不到,只能走高速公路和铁路,而北线的平坦地势,方便了齐一鸣部队的机动。当初西伯利亚和马卡舍夫分边界的时候,是比较草率地以斯维尔德洛夫克州和彼尔姆州的边界为实控边界的。双方基本上都是无险可守,e22公路横穿两州,对于攻击方来说就是天然的优势。

中国宣布要对马卡舍夫的苏俄军用兵后,列奥波德在彼尔姆州布下重兵防御,尤其这一带河谷纵横,虽说没有什么永固性的军事工事,但是要真防御也可以让攻击一方难受。但平坦而缺乏遮蔽的地区在雷霆怒击行动一开始后,就遭到了灭顶之灾,甚至不得不接连放弃建立的防线,以免遭到更剧烈的打击。

北线主攻的是西伯利亚和远东军,两方大约有十万人汇聚在一起,清一色苏制装备,说起来这些部队也不算两国最精锐的力量,但是两国独立后,部队的整建和训练都没有停下,比起现在落魄凄惨的苏俄军那是强一头。

两国陆军虽然也是沿着公路,但其实并不必要,因为公路两旁至少有宽幅达数十公里的平原地带,方便他们的重装部队的行进。苏俄军在此也就是两万出头的防御部队,头两日被空军教训得狠了,现在是人困马乏,猝然遭到西伯利亚和远东军的攻击,并未坚持太久就被击退。

倒是这支苏俄军的平均素质略高一些,虽然吃了败仗,但是并没有被完全击溃,而是较为有序地在部队主官的指挥下撤退。而西伯利亚和远东军也穷追不舍,接连袭击苏俄军的后卫部队,一口一口地将这路苏俄军吃掉。

苏俄军的指挥官其实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打算把这路联军诱敌深入,然后拉扯到足够纵深的地方,然后再集中兵力将其干掉。可是这里面有几个技术性的难题让他们的计划最终能够展开,但展开后效果完全不同。

第一,满打满算北路苏俄军防御部队也就是五六万人,而仅联军前锋部队西伯利亚和远东军就是十万人的一个大联合集团军,诱敌深入之后就算是苏俄军使用了兵力,也绝对算不上优势,有可能还会是一场苦战。

第二,西伯利亚和远东军的联合第5集团军就是一个先头部队,后面还跟着联合第11集团军,联合第12集团军和联合第19集团军多达三十万军队,第五集团军进去了,后面三个集团军得了命令肯定也跟进,到时候是谁合围谁还不一定。

齐一鸣为了联合指挥方便,建立了统一的联合作战指挥部后,重新划分了十二国联军的编制,建立了二十个联合集团军,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哈萨克斯坦,基本上因为苏制武器组成了6个联合集团军,他们中同样使用中国武器的则另列出来,跟红警军团、剩余小国友军编成其他的14个联合集团军。

齐一鸣也没把来蹭装备的小国们编在同一个集团军,因为那样战斗力没法保证,都是单一国家的部队塞在红警部队为主的集团军里凑个数。

北线其实说实话装备水平两边几乎没有差距,都是苏制武器,但架不住联合第五集团军的规模更大数量更多,也许一个师对一个师的情况下,苏俄军还能打一打,但是数量差太多的话根本没法打。

第五集团军也是先呼叫空军加上自己的炮兵猛轰一阵,然后坦克部队和机械化步兵上去冲,这样的战术没什么花巧,就是凭一股猛劲儿,苏俄军吃不住也就只能退了。北线第五集团军一路追着苏俄军到州首府彼尔姆,这个时候苏俄军也缓过劲来了,其余几个部队也靠拢过来了,边在彼尔姆郊外与第五集团军展开了一场比较激烈的战斗。

初时六万多苏俄军和第五集团军打得还是难解难分,第五集团军也没法占太多便宜,但直到后面有三个整编红警师的联合第12集团军赶来的时候,苏俄军就抵抗不住了。单一红警师的火力就堪比一整个苏制装备的第五集团军,大片99式主战坦克在战场上穿插破坏,像是收割麦子的镰刀一样一茬茬地将苏俄军割掉。


状态提示:485.第485章 486 翻过乌拉尔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