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战隋>726.第726章 临时抱佛脚

九月初二,燕北长城,野狐岭隘口。

联盟大军陈兵关下,蓄势待发,而隘口上的戍军十分紧张,烽火熊熊燃烧,只是望眼欲穿却盼不来一个救兵,尤其关外的怀荒镇,近在咫尺,就是一兵不发,始终“冷眼旁观”。怀荒镇自有它的理由,塞外北虏野蛮彪悍,穷凶极恶,长城内的叛军根本就不敢出塞,出塞就是自寻死路,所以长城一线的局面看似紧张,实则有惊无险,叛军不过虚张声势而已,只是为了牵制长城镇戍军,以帮助他们的主力在燕北腹地攻城拔寨烧杀掳掠,所以不足为虑。

怀荒镇的说法很快就得到了验证,叛军陈兵关下,做出了攻击态势,却迟迟没有发动攻击,这显然就是虚张声势了。正好武贲郎将赵十住十万火急命令,隘口戍军务必坚守要塞,若难以阻御叛军的攻击,就择机打开关门,任由叛军出塞。如此隘口戍军就进退无忧了,既然上峰命令可以打开关门驱贼,为何还要与叛军打个你死我活?只要叛军攻击,我就打开关门。

然而李风云却迟迟没有发动攻击,原因是联盟绝大部分将士都不知道大军即将出塞,即将穿过荒无人烟的松漠远征安州,他们对此行的任务和目标一无所知。北虏擅长骑射,又有无数战马,实力强悍,而联盟大军清一色步兵,没有成建制的马军,且无任何塞外作战经验,双方战力对比有一定差距,这种情况下如果仓促出塞,联盟将士必然惶恐不安、人人自危,而军心也必然因此而动摇。

为最大程度稳定军心,凝聚士气,李风云要求各军总管、副总管召集府、团、旅、队等中下级军官,把大军出塞作战的任务和目标做一番详尽解释。此次出塞作战的任务就是在塞外烧杀掳掠,混乱塞外形势,寻找机会给北虏以重创,而目标则是为了联盟的生存。

原因很简单,如果联盟困守飞狐,很快就会遭到各路卫府军的四面围剿,即使今年冬天坚持下来了,但明年春天怎么办?联盟大约二十万军民要吃要喝要活下去,粮食危机始终存在,肚子问题如何解决?

解决问题的契机就在南北战争。

不到北疆边陲,根本就无从感受到南北战争随时都会爆发的紧张气氛,根本就无法切身体会到联盟未来出路就在南北战争的真实可靠性,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只有联盟高层能够真正理解李风云的北上大计,而联盟中下层则对北上大计的背后秘密一无所知,直到此刻,联盟中下层才有所了解,才隐约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之前他们充满了疑问,今年春天联盟还在齐鲁鏖战,但夏天就到了中原劫掠通济渠,盛夏之际更是杀进了东都,紧接着千里大转战,秋天在冀北攻城拔寨,甚至翻越太行山进入了燕北边陲,而如今已是深秋,大军却北上长城,要出塞作战,绕了这么个大圈,奔行数千里,都说是为了生存,那么到底如何生存?哪里才能生存?何时才能熬过黑夜看到明天的太阳?

现在终于有了答案。

南北战争是现实可见的巨大危机,而这场战争如果爆发,目前状况下的中土处于劣势,并没有赢得这场战争的把握,为此,中土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必须迅速巩固和加强北疆镇戍力量,于是刚刚进入燕北的联盟大军就成了朝廷招抚的目标。但是,如果联盟现在就接受朝廷的招抚,必定无利可图,联盟豪帅们甚至有被朝廷斩尽杀绝之危险,所以为了给联盟每一个人都争取到最好的未来,联盟现在只能拒绝朝廷的招抚,竭尽所能发展壮大,以便在南北战争爆发后保家卫国,建立功勋,以功勋来换取最好的未来。而朝廷因为担心围剿联盟导致北疆局势恶化,给北虏以可乘之机,也只好暂时妥协,以默契合作来换取北疆局势的稳定,以联手打击北虏来巩固和加强北疆镇戍,等到战争来临之后,朝廷为赢得这场战争,必定会以最优厚的条件招抚联盟,如此联盟就有利可图了,一旦战争打赢,联盟建立功勋,联盟上上下下必定能赢得一个美好未来。

所以今日联盟出塞作战,正是为了努力争取明天的美好未来。

“大饼”画出来了,但能不能充饥,能不能激励士气,还要看现实状况,还要看联盟是否拥有发展壮大之条件。

现实状况是,联盟出塞作战,背后有燕北镇戍军的支持,有齐王的支持,还有涿郡留守府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粮草武器,另外留守飞狐的联盟军队也不会遭到卫府军的四面围剿,总之联盟的命运掌握在联盟将士们自己手上,只要联盟大军在塞外坚持下来了,影响甚至改变了塞外局势,巩固和加强了北疆镇戍,增加了中土在南北对峙中的优势,有助于中土打赢这场战争,则联盟必能给自己争取到一个美好未来。

然而,出塞与北虏作战,风险是巨大的,有命才有未来,如果命都没了,未来还有什么意义?这就归结到出塞作战的具体部署,联盟大军出塞后如何与北虏作战。对此李风云做了一个简明扼要的解释,塞外有大量的马贼盗寇,三五成群,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而联盟出塞后,就是塞外最大的一群贼寇,数万规模的贼寇,其实力相当于塞外上百个诸种部落的联合大军,如此强横实力,到那都能称王称霸。而北虏若想击败联盟,必须集结相当规模的诸种部落大军,但这需要时间,而有这个时间做为缓冲,联盟早就撤到长城一线了,如此便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状态提示:726.第726章 临时抱佛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