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三英乱世录>第一百七十四章 可惜不选我

第一百七十四章可惜不选我

张宁欲将罗成收到帐前听用,没想到罗成张大了嘴巴大叫了一声。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什么如此失态。

“你不愿意?”张宁微微一笑问道。

这个笑脸瞬间秒杀罗成,发了一会儿呆后,罗成立即连声叫道:“我愿意,我愿意……”

真不可思议,冷面寒铁竟然慌乱起来。

若是童飞知道,罗成是因为没有盘缠到不了柏坡,方才投了离他最近的太平道,估计会气得吐血。

此时的童飞已在听第三个乱入人物的信息。

“叮……乱入第三人,著名宋朝将领荆嗣……”

“哇……荆嗣,这个牛呀……”童飞读过荆嗣的事迹,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猛将,差点叫出声来。

“叮……荆嗣,武力95,统率89,智力60,政务51,植入身份为曹操最新招募的将领……”

“嘿!曹啊瞒,你是真心要和我过不去是吧?没事你去招募什么猛将,让我好好在柏坡养活流民不行么?”听闻曹操在招募人才,童飞心中升起一股敌意。

张良告诉过他,曹操之所以一直盘踞在冀州,就是想从柏坡人身上捞取升官的资本,若不是他的部队被打残了,可能早就针对柏坡展开行动。现在听说曹操在招人,很明显是要积蓄势力剿灭他们,他如何不生气。

“叮……人物介绍:荆嗣著名宋朝将领累立战功。历官天武军校、田重进部将,宋太宗时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一生经150余战,未尝败北。”

“乾德初年,响应招募为控鹤卒,跟随李继勋讨伐河东。李继勋选择强悍勇士一百人,抄小路阻截洛阳寨。荆嗣请求前去,亲手斩杀五十多人,敌人烧毁军壨在夜丧逃跑。逼近汾河,敌将杨业扼守桥梁道路,荆嗣与敌转战,贼军迟过了桥。、杀死杨业所部士兵数以千计,射中杨业的随从骑兵,获得军旗、战鼓和锁甲很多,杨业退保城中。他们烧毁南门,夺取羊马城,箭纷纷射落在面前。夜晚,几千敌人逼近营垒,李继勋挑选五百名勇敢兵士接战,而荆嗣作先锋。等到天亮,交战几个回合,斩杀和俘虏很多人。荆嗣跟随宋太祖征伐太原,贼军来抗拒。焚烧洞子。太祖派遣殿前杨信率领一百人增援,荆嗣参与,率先冲锋陷阵。太祖召见,补为御龙直。太平兴国初年,三次升迁为天武军校。太宗再次征伐太原,荆嗣陈诉希望率领一支军队先攻,太宗命令他主管城西洞子。太宗巡视军队,荆嗣登上城墙,亲手杀死几个贼人,而他的脚被两枝箭射穿,中了手炮,断了两个牙齿。太宗看到他,立即召来赏赐锦袍、银带。跟随征伐幽州,隶属於殿前崔翰,斩首三十级,补为笼猛副指挥使。这是他的两个战例。”

“果然不凡啊……可惜和罗成一样不选我……”童飞呼了一口气,好在李靖四人正在忙碌,没有听到。

“叮……未检测到有人跟随荆嗣乱入……”

“叮……乱入第四人,清末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曾国藩,曾国藩武力40,统率95,智力94,政务95,植入身份为袁绍刚招募的幕僚……”

“文正公,你还是出世了,可惜了,你不选我……以后我当如何待你呢?”非常敬佩的人没有乱入到自己阵营来,是很难受的事,而他也知道,乱入的人要跟谁混,他说了不算,只能被动接受。“算了,目前,还是黄道婆最重要。”想到她的出世,心情方才回复平静。

“叮……人物介绍:曾国藩:清末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童飞还是个特种兵的时候,闲暇之余,经常研究曾国藩的治军之道,他知道曾国藩提倡把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曾国藩治军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他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涵概括为“忠义血性”。他提出,“带勇之人,该求我党血性男子,有忠义之气而兼娴韬钤之秘者,与之共谋。”又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曾国藩认为,“忠义血性”的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四章 可惜不选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