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崛起从挽明开始>第八章 炼出钢铁

袁嘉升设计的高炉,已经具有现代高炉的特征。汤若望和孙和鼎对鼓风箱进行了某些改进,采取双向鼓风,里头的活塞也想办法充实。风力更大。利用水利鼓风,不但解决了人力紧张的问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效率。

对高炉改造得差不多了,汤若望又请袁嘉升来参观,一切准备就绪,他自信满满地下命令道:“开火!”

不一会,只见排水的风轮与鼓风箱已经连接在了一起,高炉中的焦煤也已经引燃。鼓风机在水流的带动下,开始咔咔随着曲柄运动起来。

水流湍急,鼓风机的出风也是连绵不绝,而且风力极大,出风的箱口正对高炉的风口。顿时,原本只是冒着黑烟并没有完全燃烧的焦煤迅速开始啪啪作响,炉子里的焦煤立即燃烧。

说也奇怪,从前在造作局的时候,在官吏的皮鞭之下,这些大明的工匠做事都只是应付,有一日没一日的混日子,这铁炼的如何,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反正只要完成了数量,质量如何,官吏不会管,他们更懒得计较。得过且过,若是真要形容,那么他们从前的生活状态就是如此。而现在,他们的心境有些不同了,一方面是皇帝让人家好饭好菜地供养,汤若望和孙和鼎的管理也很宽容,不会动辄打骂,而且还可以接家眷来,照样也是白米饭供养,一日三餐还有加菜。

不只如此,工匠们有儿女的,袁嘉升还派人教授他们认字读书,他们自己愿意认字的,也可以业余时间跟着学习。当时的大明社会,还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对于这些工匠来说,是莫大的恩惠,他们的工作状态完全不一样了,干活也就更卖力了。

半个时辰后,整改后的炉顶上开始冒出烟来,烟雾腾腾,整个炉子里通红一片。

这些场景,袁嘉升很熟悉,他知道,汤若望这是在让人炼制焦炭,只要焦炭练好了,生铁也就可以练成好钢。有了好铁和好钢,大明的火炮质量就可以大大提高,不要说对付农明军,就是满清八旗,也能轰飞,他忍不住夸赞汤若望和孙和鼎:“你们果然是奇才!”

“取碳。”过了半个时辰,炉内的温度持续升高,孙和鼎命人去取焦炭,拿去炼铁。

孙和鼎一声令下,早有几个铁匠拿出特制的钳子,将滚烫的焦炭取出来,接下来的事情也不小,还需粘结、固化、收缩,这些铁匠们倒是在行,忙活了半个时辰,焦炭的样品便送到了袁嘉升和汤若望的眼前。

“成了!”汤若望接过焦炭,大喜,他见识过多少焦炭,今日炼出来的焦炭和往日竟是大大不同,色泽乌黑发亮,通体看不到丁点杂色,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他点点头道:“这焦炭已是极品,若是拿来炼铁,铸成炮管,应该不会再炸膛。”

袁嘉升笑道:“两位先生大才,这大明火炮厂,就用这焦炭先炼一炉铁看看,有了这高炉和鼓风机,火候应当不成问题,焦炭也是极品,能不能炼制出好铁,就看诸位了。”

“皇上过奖,要不是你命人制作好了高炉,我们也炼不出好的焦炭。”汤若望立刻来了精神,火炮厂的工匠们也打起精神,有人去搬铁矿石来,有人准备好焦炭,有人去清洗炉子,一番忙碌,又是一两个时辰过去。随即大家熟稔的开始生炉,放入铁石,燃起焦炭。

“最近朕又抽空看了一下徐光启留在钦天监的遗著,受益匪浅,感觉洋人的科学真是个好东西。”袁嘉升笑道。

一行人在等待之中,炉内的温度开始升高,直到达到了临界点。紧接着,赤红的铁水自一处槽口流淌出来。

若说铁水,明代的工匠都见过,可是全部融化为铁水,见到的人倒是不多,孙和鼎和汤若望笑了,他们都知道,一旦融为铁水,就意味着大量的杂质从铁中脱离。

孙和鼎道:“铁化作了水,能炼出更好的铁来。”

袁嘉升哈哈大笑,说:”铁炼好了,就叫钢吧!“

“叫钢好,叫钢好!!”孙和鼎拿出随身的笔记本,记录了下来,这是他的习惯。

大明的火炮厂里,竟然把生铁练成了较纯的钢,袁嘉升有点不解,问汤若望:“汤神父,你怎么知道这好铁,哦,不是,是钢的炼法?”

汤若望笑道:“大明以前生铁的质量不行,我观察了一段时间,要么是火候问题,要么就是焦炭的问题。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钢铁的质量自然就高了。”

汤若望跟袁嘉升说,到火炮厂后,他亲自考察过,年老的铁匠们向他诉苦:“大……大人,小人们该死,几番锻造,虽然改进了不少,可是依旧出不了你要的好铁,火候不足,去除不了杂质,虽然百锻成钢,可是先天不足,很多都废了。”

当时,汤若望去看了看铁匠们用的风箱,顿时就傻眼了:明末的风箱很古老,是用木头和牛皮制成,炼铁用的还原剂是木炭,也不是焦炭,他一个人静了静之后,就想到了答案:要建高炉通风,升高温度,利用焦炭炼铁。因为焦炭和木炭是有区别的,焦炭火力均匀,而木炭有坚木和松木之分,难以保持平稳火力。

这时的生产条件,实在过于简陋,导致生产出来的生铁含很多杂质,加碳的标准不一,没有专业工具,铁中气泡含量过大,结构强度低,远远达不到应用要求。

经过三天的反复琢磨,对照补锅炉原理,汤若望、孙和鼎和一批老铁匠分析炉高与炉坛、风箱与炉心的比例尺寸,以及


状态提示:第八章 炼出钢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