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重生之围棋梦>358.第358章 赢棋的逻辑

“什么!你们是说小强早就预谋要屠龙?而且按照目前的形势来看,他成功的机会还很大!”

“是的,我们刚才梳理了一下目前的形势。当棋盘上出现了这个摇橹劫,那么只可能是两种情况:第1,是小强出现了误算。第2,是小强为了屠龙做准备,他是故意下成这个样子的。现在看来,明显是第2种可能性居大。。。”

当华领队听到马小飞跟他讲解研究室最新的研究结论以后,他一时间都说什么好。是的,华领队也是职业高手。这里面的道理一点即通,而且其中的逻辑也非。常好理解。不过即便他已经知道了李小强的想法,华领队还是有点无法接受。

因为在华领队看来,李小强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这种下法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这,有他这样下棋的吗?不行不行,大家再摆摆,大家再帮小强摆摆。看看他有没有漏算的地方,不然的话,我这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这个时候,一旁的常韧圣笑嘻嘻的对华领队说道:

“华老师,我看我们就不用继续摆了吧?反正现在已经快5点钟了,他们两位都要进入了读秒。我们还是等着看实战的进程吧。再说了,当我们老大突然把自己那块孤棋下成“净死”以后。现在恐怕是只有对黑棋的大龙动手了吧?因为除此之外,白棋再也没有其他地方可以争胜负。”

常韧圣说得没错,当李小强vs徐奉洙这盘棋进行到100手棋左右的时候,当李小强突然死了一块棋。这盘棋唯一的看点,就是看李小强能不能屠龙了。因为下到这个时候,李小强算是怀揣30目的“赤字”。他仅仅通过一般的“攻击获利”,那不可能弥补这么大的损失。

因此不管他前面的下法是不是有意为之,还是真的出现了误算。现在的李小强想要获得胜利的话,他都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那就是必须杀死处于白棋“势力范围”内的黑棋大龙!

必须承认,在一盘围棋比赛中,“屠龙”永远是最能吸引大家眼球的。当本次“东洋证券杯”8强赛进行到下午5点多一点的时候。4盘比赛中的第2场对决已经结束。代表日本棋院出战的赵治勋击败了韩国的曹燕子。那么这样一来,日本棋手就已经抢占了2个4强席位。

在对局室的另一个角落,虽然李石佛和小林光二的比赛也已经进入到最关键的时刻。不过在观战室里,他们那盘比赛好像暂时就无人关注了。在这个时候,哪怕是在场的日本棋手和日本媒体记者,他们也都纷纷跑过来围观李小强这盘对局。

在围观的人群中,包括刚刚获得胜利的加藤正夫和赵治勋,也包括已经被淘汰的聂旋风和曹燕子。在这时,他们两位仿佛也忘记了自己失利的痛苦,他们开始关心起自己队友的表现来。大家聚在一起对这盘棋进行热烈的探讨,拆解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李小强和徐奉洙的比赛还在一步一步继续。到了下午5点半钟,当最新棋谱传到观战室,当大家看到李小强最新的一手棋。观战室内的中国棋手开始有了笑意。而在场的日韩棋手呢?他们的表情看上去就有点复杂。

“现在基本已经可以确定了:白棋前面确实没有误算,他应该早就想好要屠龙的。他应该早就算到了这个手段吧?如果没有算到这个终极手段,打死我也不敢相信他那么早就想屠龙,,这真是一盘教科书式的屠龙战法啊!这也应该算是白番的名局吧?啧啧,“李小强的长考”,果然是名不虚传。。。”

说这个话的是加藤正夫先生,是日本棋坛著名的“侩子手”加藤正夫先生。当他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以后,在场的中国棋手都露出了深以为然的表情。而在场的韩国棋手和记者也显得同样无话可说。

的确,当这盘棋进行到这个时候,大家都认为李小强的获胜已经是时间问题了。抛开李小强那些精妙的屠龙手段不谈。哪怕就是李小强在这里面的行棋思路,以及他展现出来的屠龙勇气,也应该是配得上“名局”这个词的。

这盘棋李小强之所以能够屠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因为那个“摇橹劫”的存在!

很多人都知道,在围棋中,有一种“棋长一尺,无眼自活”的说法。说实话,今天黑棋的这条大龙,其实是非常符合“棋长一尺”这个条件的。尤其是在棋局进行到80手棋左右的时候。李小强为了分断这条大龙,他其实还送了一个“后手眼位”给人家。那么黑棋这条大龙就更符合这个条件了。

这样一来,这条大龙不仅“棋长一尺”,而且眼位还算是比较丰富。因此像这样的棋,一般人是根本就不会动杀心的。有些棋手甚至想都不会往这个地方想。但是李小强为什么能够屠龙成功呢?这主要就是那个“摇橹劫”的作用了。

“棋长一尺,无眼自活”的说法之所以成立,其中最大的依仗,就是由于“打劫眼”的存在。当一块孤棋陷入敌人包围圈的时候。当你老老实实想码出一个“真眼”出来,有时候确实是没那么容易的。比如李小强的这盘棋,他就是算到在普通的情况下,黑棋这条大龙做不出第2个铁眼,所以他才敢动手屠龙。

但是一般来说,治孤一方如果下得稍微多带点“弹性”。那么想制造出一个“打劫眼”的话,那还是比较容易的。更由于自己的棋比较“长”,“棋长一尺”就意味着自己的“本身劫材”比较多。有了这个有利条


状态提示:358.第358章 赢棋的逻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