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品读历史—宋>第47章 民生是根本

赵匡胤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这位仁兄自从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没有停歇过。为了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辉煌盛世,他呕心沥血,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每天都不停的批阅奏折,处理着各地的紧急要务。

不仅如此,面对地震、灾荒、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赵匡胤总会派遣官员在第一时间施行人道救援。

因为他深刻的懂得一个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才是根本,百姓才是奠定国家的基石,基石不稳,那么国家难以长存。于是他在位十余年,制定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和整治民生的政策。

赵匡胤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宋朝从这一刻开始国力走向强盛,人才不断汇聚而来。

宋太祖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黄河下了很大的力度治理。黄河的问题主要是水患。五代时期,黄河时常决堤、改道,淹没村庄农田,宋初也不断有水灾出现。赵匡胤从建隆三年(962年)开始,就多次下诏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为了防患于未然,从此以后每年的二月、三月,均为黄河堤坝例修期。因此,素以黄害著称的黄河在太祖在位的17年中,没有丝毫发威的机会,大量沿岸百姓受益,从居无定所变成了安居乐业。

天道无常,有时候老天爷的脾气谁也摸不准,洪水也来的猝不及防。

比如972年五月,黄河在濮阳、武阳等多地决口。这次的洪水不仅迅猛,而且犀利,再加上暴雨的来袭,这成为了宋朝自建国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次洪水灾害。

这次洪水与以往不同,波及的范围极广,澶州、滑州、济州、郓州、曹州、濮阳等州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也多亏了赵匡胤有先见之明,以往修筑堤坝,广种树木的优势显现了出来。由于堤坝的疏通,树木的灌溉,除上述几个重灾区外,其余周边地区都趋于稳定,但形势依旧严峻。对于灾区中的百姓,赵匡胤并没有放弃他的子民,紧急下达了动员指令。

正所谓出现问题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对待。

灾情传到京城后,赵匡胤立即下令从太仓(储备粮库)中先运粮米2万石,紧急物资等急行押送至灾区前线,同时设置水陆转运计度使,负责修缮黄河决堤。

朝廷的紧急动员,避免了洪水肆虐的场景出现。洪水虽然迅猛,但2个月后逐渐平静下来。

局势稳定后,宋太祖还下令免去这些地区的赋税、田租,以便百姓休养生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黄河之外,朝廷对运河、汴河、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不少修整。这些往大了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商业经济的流通,往实了说就是百姓所关心的民生大计。

民生其实并不复杂,就是要做到以民为本,服务于民。

968年,陕川的采津、绛州的垣曲、怀州的武陟发生饥荒,宋太祖下诏救济这些灾民,挪用库存里的粮仓大米、小麦十万斛,由专有官员负责押送。

赵匡胤经历过贫苦潦倒的日子,也见识过贪官们的可憎面孔。在往常的赈灾粮中,总会伴随贪污的现象发生。对于那些衣食无忧的高官来说,百姓的死活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腰间的荷包才是他们看重的。赈灾粮(赈灾银)中的贪污频发,让赵匡胤下决心整顿理吏治。

为了能真正让这批赈灾粮用在实处,他还令下了一道特别的指令。为了不给那些官员贪赃枉法的机会,宋太祖下令,这批赈灾粮运到指定区域去,由百姓推荐名声显著、年高德劭的老者来负责发放,朝廷派专人负责监察。这样一来,赈灾粮才真正用到了实处。

至此吏治篇正式出炉。

对待百姓,赵匡胤是一副慈祥的面孔,可对待手底下办事的官员,那他就是阎王爷般的存在,尤其是在贪污方面。

宋太祖对贪污的打击力度是很大的。史载重法绳治,也就是对待贪赃枉法的官员,赵匡胤是毫不留情,绝无道理可讲的。

第一个倒霉鬼是在建隆二年(961年),商河县令,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辖区。县令李瑶因贪赃枉法被杖杀,直接上级,左赞善大夫申文纬也受到牵连,直接削官为民。

同年八月,永济县令郭岂页被斩首,因贪污罪。接着蔡河务纲官(官职不详)王训等4人因糠土掺杂军粮,在菜市口被分尸。

这释放出一个信号:朝廷对那些蛀虫、苍蝇严打,绝不留情。

不仅有小角色,大老虎也一视同仁。

以乾德三年(965年)为例,职方外员郎李岳、殿直成德钧、太子中舍王治、澧州刺史白全绍全都因贪污被斩首示众。

从古至今,多少人的性命断送在了一个“贪”字上。

贪污受贿、营私舞弊,那将是国害无穷,必然出现才下而位高,智小而谋强,无功而受俸禄之流,必造成庸人争位,良才埋没。赵匡胤正是有着这样的远见卓识,才对吏治下重手,出重拳。

但是,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贪污腐败现象在宋初虽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到了中后期却出现蔓延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治标未治本,除草未除根。虽说代代帝王都在寻求解决的方法,但贪污仍是各个朝代所存在的普遍现象。

时至今天,这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章完)


状态提示:第47章 民生是根本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