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品读历史—宋>第78章 五鬼登台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咏柳》这首诗中,用拟人的写作手法,来暗讽那些势力小人。

小人有很多的特点,容易记仇,善于挑拨离间,搬弄是非,最可气的是他会在关键时刻落井下石。

王钦若和丁谓就是两位不折不扣的小人,一个善于投机取巧,另外一人只会奴颜婢膝,曲意逢迎。

可上天偏偏却给了这两位小人一次登台亮相的机会。

王钦若身材瘦小,脖子上长有肉瘤,因此被人戏称为“瘿相”。翻开王钦若的为官生涯,可以发现他在为官初期,还算是位很有作为的人物,至少很让宋真宗赵恒看重。

当年,赵恒曾为太子的时候,王钦若就进入了赵恒的视野。在赵恒继位的时候,王钦若更是会“锦上添花”。

新皇帝继位,必须要装点门面搞些仁德的事情,即使是表面文章也得按照章程来走一遭。王钦若很懂得这些道道儿,他迅速整理出五代以来所积欠下来的赋税,并把这些该减免的数目登记造册。整理完毕后,王钦若第一个跳出来,请求减免赋税,缓解百姓压力。

当时的宋真宗刚一上台,看到这个奏折一时语塞,口不择言的问道:“难道先帝竟然不知道吗?”

王钦若这时候就显示出了圆滑的一面,口吐莲花巧妙答道:“先帝圣心明断,自然是知道的。之所以不办,就是留下来让陛下来做,以此来得民心。”

王钦若不仅回答的好,而且事办的也漂亮。在这份奏折中,还备下了供真宗选择的若干答案。

宋真宗赵恒很是欢喜,当天就下令蠲免百姓所欠的赋税,并释放了大量的囚徒,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仁德。

赵恒在心底为自己的仁政记上一笔,而对“办实事”的王钦若自然是不会亏待的。

不久后,王钦若开始青云直上,官途也是顺风顺水。在此期间,王钦若也是越发圆滑伪诈,接连办了几件讨真宗欢喜的事情。

接连的攀升,终于让王钦若成为了皇帝眼前的大红人。皇帝信任,百官恭维,这种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

都说人在最得意的时候,狐狸尾巴才能显现出来。王钦若的小人本色就是在这个时候显现出来的。他开始收受贿赂,欺上瞒下,大肆侵占百姓良田等等,典型的奸官形象。

这还不算,王钦若做的最不厚道的一件事就是他的抢功事件。

广大的娱乐群众有这样一句俗话:取到经是唐僧的,犯了错是孙猴子的。我觉得这句调侃的话很是有趣,用在这里也很有意思。

宋四大书中,《册府元龟》是规模最大的,也是成书最晚的(到大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才成书)。当时宋真宗赵恒曾命王钦若与杨亿等人共同主修。

杨亿是公认的博学多才之士,而王钦若的学识连杨亿的一半恐怕都不及,八竿子都追不上。可偏偏王钦若这位当朝红人做了这部大书的主编纂。

王钦若学识不精,却懂得钻营。在修纂过程中,每修辑一部分都要向真宗汇报。如得到真宗的褒奖称赞,王钦若则将自己的名字列在第一以谢皇上;如果出了毛病,受到皇帝的谴问时,则推卸责任,叮嘱书吏说是杨亿等人干的。这实在是不厚道,有好处了自己领,把黑锅甩给他人。难怪和他做搭档的杨亿会发出”史笔是非空自许,世情真伪复谁知“的感叹。

在这里还要为杨亿同志正名。如果有幸再次浏览《册府元龟》,看到这部巨著上留有王钦若名字的时候,你可以自动忽略,真正完成这部巨著的人其实是杨亿。

总之,王钦若就是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虽说气焰嚣张,但是在宰相寇准面前还得夹着尾巴做人。

寇准性格忠直,嫉恶如仇,自然是不待见王钦若这样的势利小人,自打当上宰相后,更是极力打压王钦若。当辽兵打来的时候,王钦若就曾极力鼓动真宗南逃。寇准直接打脸,发出了”建议南逃之人,该杀!“的怒吼。

接着宋真宗御驾亲征时,为了能让赵恒安心,寇准又利用职务的便利暂时把王钦若调离皇帝身边,这才有了后来的澶渊之盟。

寇准无疑是澶渊之盟最大的功臣,他的定策之功至今被人所称颂,国之柱石的称号也当之无愧。

澶渊之盟的签订,是寇准平生功业的顶峰,也是他悲剧人生的开始。在那之后,寇准性格的短板便暴露了出来。他开始居功自傲,独断专行。本来不应当由宰相插手的御史的任用,寇准都要亲自指定。

宋真宗赵恒虽心有不满,但寇准毕竟对国家有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古语有云:宁可得罪君子,莫要得罪小人。这句话说的一点没错。寇准在他人生最得意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一道道暗箭正向他袭来。

王钦若对寇准非常头疼,但又不好公开得罪他,一直以来都是消极应付。可寇准依旧是直肠子,一根筋,当着群臣百官的面,对王钦若呼来喝去,这让王钦若更加的倍感难堪。

在王钦若眼中,寇准是踩着他这块垫脚石上位的。寇准越是风光,王钦若越是坐立不安。但寇准为官清廉,威望极高,又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想要扳倒寇准谈何容易!

但最终对寇准的仇恨让王钦若想到了一个办法。

宋真宗之所以对寇准如此的信任和宽容,主要还是由于寇准在澶渊之


状态提示:第78章 五鬼登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