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非遗保护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步。
沈曦最初做的雕漆厂的项目就是这样,但是雕漆厂项目的发展模式其实因为沈曦的介入有很多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
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借助广告的宣传推广,这都不是长久之计,也无法复制到其他项目上。
同时雕漆项目因为非遗保护这种概念本身还没有做到广为人知,所以其实受众范围还是很小。加上没有健全的传承机制,产能受限,很难进一步的加强壮大,有很强的局限性。
为了解决这种种难题,沈曦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竭尽心力。
非遗项目涵盖了方方面面种类繁多,要是想像雕漆那样花费巨大的力气努力将每一种非遗技艺都一个个的让大众去了解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是动态的、活性的,这些技艺能够一代代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它们是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因此,沈曦经过反复思量后将方向从单一项目推广中转移出来,开始考虑如何将大量非遗项目融合起来,将之变为一个整体推广项目。
非遗的特性决定了它可以与旅游、餐饮、住宿等产业完美结合。
“非遗小镇”这个项目最初的想法就是这样出现的。
然而,仅仅是将这个想法变成可以实行的计划方案就花费了沈曦近一年的时间。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
要如何才能将这十大类数以千计的非遗项目,把握不同类别的非遗特点,将他们有效的融入到非遗小镇里?
仅仅就这么一个问题,写上个十篇论文应该都不是难事。
这也确实不是沈曦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在沈曦搜集了无数资料,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拿出初步方案之后,又由众多对非遗研究多年的学者进行多方探讨完善后才算是得出了一个完整的企划案。
然而要想实现它则更是难上加难。
一个总投资额超两百亿前景未知的巨型投资项目,光是从项目立项就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
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身近几年就备受重视,也是□□近年的主要工作之一。
而且奥运在即,京城正处在轰轰烈烈的开发进程中,非遗小镇这种类型的项目正是完全符合重点扶持标准的。
加之沈曦的用心得到了卢公容老的大力支持,背后又有沈氏集团愿意出资相助。
正是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最终“非遗小镇”项目才幸运的得以立项。
由国有企业华云集团与沈氏集团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
云华集团是由多家非遗项目的国营单位改制重组而成的。
就像之前的京城雕漆厂,京城花丝镶嵌厂一样,有很多这种非遗项目都是有国营单位的,这些年有的像雕漆厂一样已经破产,有的还在苦苦坚持当中。
因此,在项目立项后沈氏集团和京城政府沟通达成一致后,多家非遗项目的国营单位改制重组而成云华集团。
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而不是由政府直接投资,此举让投资主体更加清晰。
云华集团与沈氏集团共同投资设立三家合作企业。
前两家公司是业主公司,云华集团持有43的股份,沈氏集团持有57的股份。
第三家公司是管理公司,由沈氏集团100独资。
就像一般酒店的管理模式一样,管理公司接受业主公司的委托,负责项目的创意、设计、开发和日常运营管理工作。
在这两家业主公司中,沈氏集团负责人沈宇担任董事长,项目的重大事项由董事会决策。
同时云华集团委派若干高级管理人员参与项目的日常经营管理,实现多方合作共同管理非遗小镇项目。
双方均以现金入股,土地使用权均不作价入股。获得项目投资收益的是业主公司而非管理公司。
在这一切合作达成之后非遗小镇项目才算是正式进入了正轨。
非遗小镇内的建筑都是根据非遗技艺的特点来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
像引进非遗印染就涉及到排水的问题,像引进非遗制醋,排风就非常重要。如果要引进非遗石雕,层高就要专门设计。
五年的时间,从沈曦最初的一个设想,去一步一步的落实完善,最终才有了现在的“非遗小镇”——华国第一个主题式景区,打造非遗文化体验旅游。
看,有各种非遗歌舞、曲艺、杂技表演。
逛,有融合了各项非遗技艺的衣服、首饰、包、鞋、工艺品,以及一系列公仔、小挂饰、手机壳、抱枕、雨伞之类非常有特色的衍生纪念品。
吃,有全国各地的美食小吃,酒楼有各大菜系的大厨掌勺。
玩,可以自己动手参与制作的陶艺,剪纸,刺绣,古法造纸、印刷术、传统扎染等非遗技艺。
住,有各种民族风情特色的民宿、客栈、酒店。
这些非遗文化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知识,而是仍然活跃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