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普通人的逐梦时代>第二章、青葱岁月(2)

2

杨梦文一共哥六个,一个姐姐,他排行最小,所以小名叫“小六子”。出生那年是一九七一年,中国正式回归联合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国家正迎来新的曙光。但在广大的农村,大炼钢铁、大跃进、放卫星等运动一场接着一场,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杨梦文家所在的县农场也和全国其他农村没什么两样,大锅饭、挣工分,只是有一点不同,农场里一直是吃集体食堂,后来又取消了,由各家各户自行解决吃饭问题。然而,人们苦吧苦吧一大年却仍是吃不饱、穿不暖。而在这个农场家属区里,老杨家是出了名的穷户。不是因为别的,孩子多啊。家里共有七个孩子,六男一女。老大杨新文高中没毕业就参了军,总算带出一张嘴去。但还有六个孩子,家里一共八张嘴要吃饭,再加上一个挨着一个地要上学,家里的光景可想而知。

说老杨家出名,还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初中学完一般就下地干活了,或是通过招录成为农场正式职工,或是接父亲的班进了场,再或者到场里打零工挣工分。但老杨家不同,杨老汉两口子大字不识几个,只能认得眼么前的人民币上的字。日子虽苦,但他们却坚持让孩子们读书,目的只有一个:离开这苦难的农村,离开土里刨食的苦难生活,过上吃得饱、穿得暖的好日子。就连给这些孩子取名字时都带上一个“文”字,就是希望他们将来能有文化、有知识。

因此,除了老大杨新文参了军外,从老二杨国文开始,谁到了上学年龄谁就上学,一个挨一个,随着老杨家的上学“大军”陆续开赴学校,家里的境况却一天不如一天了。期间,家里唯一的姑娘、排行老二的杨巧珍辍了学并考上场里的正式职工,和她父亲一样,下地干活挣工分了。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是学习跟不上,脑子笨。但离开学校那天她在屯里的好姐妹家大哭了一场,哭完就把所有的书都烧了,然后一边下地干活挣工分一边帮母亲带尚小的弟弟们。

到杨梦文这次去学校面试准备上学时,大哥从部队复了员,二哥师范大学毕业当上了公社中学的教师,而三哥杨家文在上初中,四哥杨时文、五哥杨代文都在上小学。虽说杨家唯一的姑娘杨巧珍已经出了嫁,但带出一张嘴的同时家里却又添了一张嘴:老大一复员就结了婚,家里的人口还是那么多,九张嘴要吃饭,三、四个孩子要上学,那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邻居们没少接济。而接济最多的,则是住老杨家西院的邻居,杨梦文的亲三姨。她家虽说孩子也不少,但五个姑娘都出了嫁,三个儿子也都成了家,而杨梦文三姨夫又是木匠,平时给这家做点木工活计,给那家打个炕柜炕桌什么的,活钱儿不少,日子虽说谈不上富有,但不会为吃穿发愁。

才七岁的小梦文从小就很懂事,家里的光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但他这小小的年纪还不知道为家里的光景发愁,他愁的,就是上学的事。本来,打算好好的,大嫂拿出陪嫁的布料给做了新衬衫,母亲还给做了从部队带回来的军用挎包,学习用具是四哥、五哥用旧的,二哥还特意给买了新本子,这些就是准备上学用的。可是,管自己母亲叫姨奶的女老师一句话就把他打发了,小梦文就不明白了,既然管母亲叫姨奶,那就应该是亲戚呀?怎么会不让我上学呢?

闷闷不乐的小梦文回到家,却不急于去开大门,而是用小手扫了扫大门外那口老井台的石头,然后一屁股坐在了井台上。大黄狗看了他一眼,腿一弯,卧在了他身前空地的树荫下。

此时,已近中午,日头丝毫没有疲惫的样子,顺着地平线看去,村口那条土道上似乎在着火,隐隐地向上蒸腾着,只有这口老井下因为有那棵大榆树倒显得荫凉了许多,就连井台这块大石头坐上去都凉丝丝的。

他在井台上坐了一会儿,肚子却不争气地“咕咕”叫了起来,他这才想起来,早上因为要去学校面试,由于过度兴奋,他也没吃几口东西,尽管母亲给他的碗里舀了大半碗苞米面糊糊,但他只喝了三两口便跑到外面的老井边去洗他的脏手和脏脸了,等他再回到屋里时,发现炕桌上自己那半碗苞米面糊糊已经见了底,且干干净净的就像用水洗过一样。他一问才知道,趁母亲不注意,自己那半碗苞米面糊糊被五哥给偷着喝光了,喝完,在母亲的骂声中他跑得屁颠屁颠地上学去了。

他用手摸了摸肚子,瘪瘪的,昨天晚上吃的那点苞米碴子稀粥早就消化干净了,他抬头看了看那扇锁着的用树枝和木板钉成的大门,心想,要是能可劲造一顿苞米面大饼子就好了,没有汤也行,只要有葱,一口大饼子一口大葱,那多美!可是,母亲还没有从地里回来,她是去帮父亲拔“苞米蓼子”了。场里的地虽说职工们统一出工统一干活,但到了地里是按垄计工的,谁干得多谁的工分就多。

杨梦文站了起来,他紧了紧腰上系着的那根鞋带,小心地趴在井边那用水泥管子围起来的井沿上往里面看了看,又摸了摸那个木制的辘轳摇把,并试着摇了摇,摇把晃了晃,摇把上那粗大的圆形的缠满井绳的辘轳也跟着动了动,可是,他又怎么能把那一桶水从井里摇上来呢?别说是整桶水了,就是空桶他也摇不动啊!他是想喝一口那瓦凉瓦凉的井水。见自己无法从井摇上桶来,他的目光不由得又移到门旁的菜园里,那用苞


状态提示:第二章、青葱岁月(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