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调教大明>第七章 入京

四人组从蓟州一路西行,过通州,在张家湾附近,看到几万人拉卸漕粮入仓储时,张惟功又开了一次眼界。

但抵达通州,也意味着京城就在眼前,意味着最后翻牌的时间就快到了。

惟功左思右想,恐怕京城这一关是龙潭虎穴,仅从一点点的信息来看,此番入京肯定不是大老爷自家父亲的意思,而是人家别有用心的做法。

他有心私逃,但两个小厮得到杨达吩咐,轮班守着他,半夜时他借口起身小解,或是春哥儿,或是秋哥,反正会有一个紧紧跟随,这两人是张府的家生子奴才,在府中和武师学过武,一手好弹弓就是在国公府习得,张惟功自忖自己才七岁不到,虽然努力锻炼,上山下山如履平地,身体素质不差,但在这两个已经入得武学之门,得窥堂奥的伴当面前,还是小心藏拙好些。

逃是没机会了,只能捏着鼻子继续前行,入国公府后,见步行步罢了!

六月初六日的清晨,一行人抵达京城外的东便门外,预备从此处入城。

看着北京那巍峨高耸,一眼看不到边的城墙,张惟功也暂且放下心事,整个心灵,沉浸在一种奇妙的气氛之中。

当时的北京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修筑较早,外城是嘉靖年间添筑而成,两城相加有十几个城门,周长六十余里,是当时天下最雄伟最广阔最为浩大的城防工程。

在这座城池面前,他感觉到人力的伟大,华夏先民的智慧和勤劳这话不算是无聊的空话,心中充溢起一种自豪之感。

东便门是外城的城门,入城之前,便是有无数的百姓和行商等候从城门进入。

无数的百姓,或是推着小车,或是挑担,或是牵着骡马或是骆驼,载运着各种物品,送往这天下第一的大城之中。

由城门进入之后,放眼看去,街道笔直纵横,房舍连成一片,大道宽约五六十步,黄土垫道,灰尘土泥极多,道路两边皆是民居房舍,每隔一段路程之后,会有几处招牌幌子出现,那是做生意的商家。

城中树木较少,沟渠也是明沟,与蓟州一样,充满垃圾和恶臭。

与城外感受到的辉煌相比,城中的情形,就令张惟功有些失望了。

进入外城之后,秋哥儿得了杨达命令,骑着骡子匆忙前行,看来是先到府中报信去了。

张惟功也有点紧张,但仍然想不到办法,他在心中埋怨自己,为什么这般无用。

行不多时,又来到内城城墙之下,与外城相比,内城城墙修筑的更加用心,城门大开,有一群穿着盘领青衣,头戴吏巾的吏员正拿着各式工具,称量货物,计算价值,商人们则是排队缴纳税金,领取凭证之后,这才可以带着自己的伙计和货物入城。

这里就是赫赫有名的崇文门税关,外城进入内城的必经之所,来往行商极多,感觉上十分热闹繁富,比起一进东便时,强出不少。

因为排队的人众多,城外两侧有不少茶棚子,等候的人们在茶棚下喝茶闲聊,等候验看货物后入城。

这种地方,自是鱼龙混杂,张惟功看到茶棚内外,有不少形迹可疑之辈,有一些是挺胸凸肚的大汉,头戴勇巾,一副好勇斗狠的模样,还有一些油头滑脑贼眉鼠眼之辈,形迹鬼祟,一看就知道不是善类。

这等人,大约都是后世光棍无赖,城中流氓之类,但人数之多,也是叫张惟功开了眼界。

只在崇文门外,大约就有数千人之多,细细看下,居然有超过正经商人之势。

“这还是天子脚下首善之都么!”

时近正午,城门内外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今日是六月初六天祝节,按京城风俗,各家要担几缸子清水用来腌制黄瓜等各色蔬菜,茶棚这里有一眼好井,一群未成年的类似乞索儿的少年将井水团团围住,不论是姑娘媳妇,或是粗壮汉子,只要来担水的便是拦住乞钱,不给钱便缠住不放,这一伙游手无赖年纪都不大,不少都剃着光头,与张惟功装扮一样。

原来大明风俗,童子不分男女,未成年时不留发,最多留两髻抓角,谓之“总角”,或是干脆图省事,理个光头便是,要待十三四岁之后,渐渐留发,待在成年加冠之时,就是满头长发了。

看到张惟功看向自己这边,有几个少年便恶狠狠瞪眼回来。

这些市井少年,无赖游手,眼神凶狠之极,狠性十足,张惟功多次在山中射猎,见过野狼,现在看来,这群少年的眼神,竟是和群狼无异。

他自然不知道,万历年间北京的游手无赖还算少的,到崇祯年间名臣刘宗周曾经说京城无赖一眼看过去就好几万人,有人则说不下十万,崇祯二年皇太极头一次带清兵破边墙入关,京营兵马稀少,崇祯皇帝慌乱之间招募京城中的游手无赖上城头助守,有一个大流氓头子还被授给游击将军一职!

眼前这些少年无赖,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杨达一行持有兵部勘合这个大杀器,不是行商,至城门处直接便进了城,其实杨达在沿途也买了不少皮货土物,装了满满一车,那一群税关关吏突然一起失明,只当未见,由着大车昂然直入。

国公府的权势,到底不是一群税吏能直面!

崇文门就是在城东,后世北京站所在地方,由城门直接向北方而行,先是沿着一条大街直走,到后世长安街路口时,张惟功还转头西看,巍峨的两层城楼清晰可见,进崇文门不久,便可以看到皇城城


状态提示:第七章 入京--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