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乱明>第一百二十三章 海洋战略

当林纯鸿在大明腹地的发展受到限制时,不由自主的将目光转向了海洋。的确,在大陆,大明帝国的统治严密有效,而在大海,没有秩序与规则可言,一切以实力说话,正适合野心家肆意泼墨。

郑芝龙、刘香等人就是这样的野心家,林纯鸿也踏入了一只脚趾头,试图分一杯羹。但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就不仅仅是野心家了,而是野心国!

不过,林纯鸿觉不满足于仅仅踏入一只脚趾头。相比较欧洲的英格兰、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而,大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海洋远未达到决定陆地上军事、政治和经济的走向的地位。但是,林纯鸿对海洋的重视可谓根深蒂固,“yu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

更何况,整个世界处于巨变的前夜,大航海正如火如荼,大明帝国必须积极投身于大航海中,才能紧随时代的脚步,保持开放、进取的心态,完成由中古时代向近代的转变。

林纯鸿盯着舆图,一掌拍在长江口上,叹了口气。

目前他的根基在湖广,并基本上控制了从川江到扬州的长江航道,最好的选择就是在长江口附近拓展海上势力,将陆地和海洋连为一体,实现江海联运的战略构想。但是,郑芝龙彻底控制了东海航线,绝无可能留下丝毫的空间供他发展。

不得已,他只好选择了广东沿岸,令赵和海到南海发展。

目前,刘香充其量只能称为广东附近海面的第一势力,对海洋的控制远远赶不上郑芝龙。郑芝龙的眼光比刘香长远,他向过境的船只征收三千两的过境费,令其悬挂郑氏集团的令旗,并对悬挂令旗的船只实施保护,通过此策,郑芝龙迅速聚敛起大量财富,并建立起强大的海上力量。

而刘香则醉心于劫掠,整日干那杀鸡取卵的事,导致与郑芝龙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几乎被郑芝龙压得抬不起头,不得已,刘香走上了与荷兰人联合对抗郑芝龙的道路。

正是借助于刘香与郑芝龙的争斗,赵和海才能在夹缝中得以生存,并逐步发展壮大。

赵和海在福建买到船只后,便积极投身到海盗事业中,受限于活动地域,赵和海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刘香和荷兰人。赵和海在海上混得风生水起,船只也由一只发展到五只,每日干那没本钱的买卖。由于赵和海等人行踪诡秘,刘香和荷兰人一直以为是郑芝龙下的手,尤其是荷兰人,对郑芝龙越来越不耐烦,近期有调集重兵云集福建的趋势。整个台湾海峡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

林纯鸿又把目光投向了雷州半岛的遂溪县,按照赵和海的汇报,赵和海将劫掠的母港选择在了遂溪县。林纯鸿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赵和海还算有点眼光,一眼就看中了湛江港,那可是后世南海舰队的母港。再说,遂溪县偏僻,远离大明帝国在华南的统治中心,更适合避人眼目,肆意泼墨。

林纯鸿细细思索自身的有利条件:首先,刘香、荷兰人和郑芝龙三方势力争斗不休,赵和海在夹缝中收集了五艘战舰及两千多熟练水手,为林纯鸿海上势力的拓展打下了基础。

其次,秦武超汇报,仿制红衣大炮成功,只要有充足的钢铁,能够为战舰提供大量的火炮。

所谓的红衣大炮,实际上就是十八磅舰载加农炮。当初林纯鸿得到四门红衣大炮后,立即令工匠进行仿制。可惜铸造过程中,废品率太高,一连铸造了三十多门,全是废品,仿制工作不得不陷于停滞中。后来,秦武超试着用水车打磨炮膛内部,这远远比人工打磨精准,使得大炮的前后膛径保持一致,方才造出了一门成品。但是大炮的废品率还是太高,成本无法压下来。

秦武超带着行知书堂十多个学生一起研究这个问题,结果一个学生发现,大炮的炮筒出现裂纹,主要原因就在于内外冷却的速度不一致。一般情况下,在模子中铸炮时,表面首先冷却收缩,挤压内部产生裂纹。如果能首先让炮膛内部冷却呢?

受此启发,秦武超立即设计了一个中空内模,进行试铸。结果在试验的过程中,炙热的炮筒让内模中的水迅速汽化,导致内模爆炸,导致多人被烫伤,还死了一名学生。秦武超痛定思痛,重新设计内模,这次内模不是密闭的,而且里面的水还不停的和外部进行流动交换,方才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大炮的废品率已经降到了百分之六十,成本大大下降。

实际上,针对内外冷却速度不一致的问题,大明的工匠们早就有了解决方案,那就是铜胎铁芯的铸炮方法。秦武超并不知道,结果却摸索出了比铜胎铁芯更为节省成本的方法:内模水冷铸炮法。

林纯鸿并不知道这些细节,他只知道秦武超正在拼命的加快红衣大炮的铸造进度,以满足赵和海的需求。

还有一个有利条件便是,百里洲的造船工场聚集了大批造船工匠,并建立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工场,初步实现了造船一条龙。

虽然海船与江船在技术上差异甚大,但总比白手起步要容易。再说,泽迪亚和芬多斯本身就是造海船的高手,林纯鸿相信,只要在广东沿岸找到一块合适的地方,过个一年半载,就可以造出海船。

能造海船和铸造火炮,就可以为赵和海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援,假以时日,与郑芝龙周旋一二,也不是难事。

林纯鸿想来想去,把焦点集中在选择造船点上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三章 海洋战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