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崇祯大逆局>第十一章 廷议

地方政策也是大开绿灯,真是要多爽就有多爽,一人跟你们要十万两,实在是太便宜了,这还是看在老朱的面子上。

而郡王以下就差很多了,跟一般的富户差不多,所以这群人就暂时不敲竹杠,只是削减以下待遇就好了。

感谢朕的皇恩浩荡吧。

至于勋贵,要区别对待。明朝的勋贵有两种,一种是祖上以武功封侯的,像英国公、成国公等,这些人的待遇崇祯皇帝暂时不想动,因为他们的待遇是国朝对他们祖先战功的报答,如果动了,很有可能会给人留下卸磨杀驴的印象。

毕竟现在是乱世,要保卫大明,还要靠武将们奋勇杀敌,所以崇祯皇帝不想为了这点小钱寒了忠勇之心。

另一种是周皇后、田贵妃等后妃的父亲们,是靠着女儿入宫封侯拜爵的,这样的人说到底还是靠裙带关系发迹的,是属于被人民群众鄙视的一类,削他们的待遇,只会让百姓和朝臣大快人心。

况且,他们每个人都靠着皇家赚了不少钱,早就到了工资基本不动,老婆基本不用的境界。

就拿周皇后的父亲周奎来说,他本来只是老北京天桥底下的一个算命先生,正是因为女儿做了皇后才时来运转,被封到了嘉定伯。等到李自成入京城时,周皇亲已经积攒了五十三万两白银,还有价值数十万两的字画、门面、田地等财产,只可惜,全都被李自成搜了出去。一生守财如命的周奎也落得个悔恨而死的地步。

这些人的钱不动,还要动谁的钱?

毕自严还是忍不住自己的激动,“呜呜”地哭了老半天,皇上真是圣明啊,藩王宗室外戚的问题早就成了大明朝的顽疾,路人皆知,他这个户部尚书自然也知道,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敢提过削藩的意见,毕竟老朱的祖制摆在那,谁要是敢动他的儿孙们的奶酪,一律凌迟处死,灭三族。

毕自严不想给对手留下一个置自己于死地的把柄,然而,今天是皇上当着朝臣的面金口玉言要削藩来解决财政问题,这让他这个为了大明的财政操碎了心的户部尚书怎么能不感动?

“皇上圣明啊,老臣替天下的臣民叩谢皇上如天之恩。”毕自严首先站出班来,向崇祯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剩下的大臣也纷纷给崇祯叩头谢恩,不管他们平时怎么斗来斗去,崇祯的这个政策还是很符合他们的心意的,支持这个政策既能赚取好名声,又不用自己花钱,还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

崇祯看着这一群五六十岁的老头子纷纷向他叩头谢恩,心里大爽不已,做皇帝就是好啊,这龙椅一定要坐稳了,千万不能被人抢了去,凡是不利于朕的江山永固的,朕必先除之而后快!

“毕爱卿和诸位爱卿都起来吧。”崇祯皇帝伸手虚扶了一下,淡淡地说道:“削减宗室外戚俸禄所节省出来的一百多万两全都交由户部打理。另外,藩王的捐款部分,肃王和庆王的二十万两不必解运京城,交由新任三边总督陈奇瑜,用于补充当地欠饷;蜀王、襄王、荆王的三十万两捐款交由五省总督洪承畴,用于专办流寇!楚王、唐王的二十万两捐款交由新任湖广巡抚卢象升,用于练兵剿贼!秦王、晋王的二十万两捐款交由宣大总督杨嗣昌,用于巩固宣大防线!另发十万两白银犒赏今年入关勤王的祖大寿部,其余捐款,全都纳入国库,不得妄动,朕另有大用!另外,近年朝廷缺钱,朕听说许多宗室因为领不到俸禄而饿死了。传旨,从今往后,血脉支远的宗室子弟可自食其力,士农工商皆可为,不必专等朝廷供奉。”

仔细算了一下,钱还没有收上来,崇祯皇帝就一口气花了一百万两,真可谓是花钱如流水,没办法,现在大明朝的窟窿太大,必须想办法堵上,否则船就要沉了。

崇祯之所以将钱存入国库而不是入内帑,是怕天下人说他觊觎藩王的财产,虽然他本人并不在乎这些脸面问题,但是这种麻烦事能少一件就少一件。

更何况,毕自严是大明崇祯朝最有名的理财专家,为人也很清正,将钱交给他可以放心。

“皇上圣明!臣谨遵皇上旨意!”毕自严又重重地向崇祯磕了一个头道,崇祯的这一道道圣旨发下来,让他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不光是毕自严,包括崇祯在内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几百万两银子来的实在是太及时了。

此时,兵部尚书张凤翼站出班来,向崇祯皇帝作了一揖,道:“启奏皇上,臣听闻皇上已经召王在晋入宫,敢问皇上有何军机大事要安排,兵部也好早做准备。”

对于张凤翼这个人,崇祯皇帝是不怎么喜欢的,此人的能力一般,只不过他现在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能让他先干着这个兵部尚书。

既然话已经说开了,崇祯皇帝也就不打算藏着掖着了,端坐在龙椅之上,一脸严肃地说道:“朕思虑再三,决定放弃宁锦防线,退守山海关及长城一线,待内乱平定之后,再率师出关,与建奴决战!”

虽然群臣对此早有预料,但是听皇帝亲口说出来,还是不由地一片哗然,忍不住交头接耳起来。

其实,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也是主张退守长城一线的,只是无故弃地这种罪名谁也不敢承担,因此就拖到了现在。

崇祯本尊是个极其爱面子,好名声的人,他不愿意承担弃地的责任,总是希望找个大臣来背锅,可是大臣们又不傻,谁也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


状态提示:第十一章 廷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