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崇祯大逆局>第四章 烂摊子

有人统计过崇祯年间的财政收入是四百万两,其实那是中央的收入,崇祯年代的税收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靠征收实物,这些税收有一大部分被就近支援了军队或者是留作他用。毕竟从地方收到中央,再从中央发下去实在是太麻烦,而且粮食的损耗也很惊人。

所以说,单靠征收商业税这一点来挽救大明朝估计是走不通了,因为原主其实一直都在做。而且,大明说到底还是农业社会,虽然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在农业社会,农业税永远都是主流,商业再发达,商业税也成不了税收的主要来源。

这一点的改变还是得等到工业革命之后,第二产业开始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流,只可惜,崇祯皇帝是个文科狗,根本不懂得蒸汽机那一套。

在没有系统,没有老爷爷,又不懂理工的情况之下,只能靠着自己当年在网上浏览过的一些知识和战略战术来挽救大厦将倾的大明王朝了。

还是那句话,要死的是你们,朕这一辈子都是绝对不会去上吊的。

当然,要说魏公公一点贡献都没有那也是不对的,魏公公最擅长的就是给人挖坑,然后给你栽赃罪名,最后再抄你的家,发一笔横财,很对徽商都被他敲过,结果是将天启跟他自己都敲死了。

魏公公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精明强干,在他的领导之下,大明的厂卫力量达到了顶峰,对大臣还有军队的监督力量也是空前的加强。

自从辽东起兵以来,朝廷每年往辽东砸五百多万两银子,自万历末年到魏公公执政的年代总共是砸了数千万两银子,可是辽东军还是打不了胜仗,这是为什么呢?

包括天启皇帝在内的很多人都怀疑是军官把钱都贪污了。事实上也是如此,熊廷弼曾经给朝廷上过奏折,说兵部给他拨下来的兵员都是纸上空文,实际到达辽东的能有十分之三已经很不错了。

熊总督这么一搞就将兵部和其他的领导全都得罪了,也难怪对方给他穿小鞋,先找个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他换下来,再在他又一次被起复的时候派了个王化贞分他的权,最后搞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熊总督也被砍了脑袋,传首九边。

晚清时期,曾国藩的头号幕僚赵烈文再谈到这件事时,曾经拿熊廷弼跟王守仁做过比较。

赵烈文认为,王守仁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干啥啥成,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他在朝中有奥援,说白了就是京城有人,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很欣赏他,对他基本上是有求必应,还给他请下来王命旗牌来增加他的权限。

而熊廷弼之所以会落得一个传首九边的下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朝中无人,将朝中的大佬都得罪光了,就连当时著名的好好先生首辅叶向高都对他颇有微词,所以这些大佬们不但不帮他,还给他穿小鞋,这才导致了熊廷弼悲催的下场。

可是,这样的事情熊廷弼能忍吗?说好了给十万兵马,最后只给了三万,到时候皇上要是问起来说你小子领着十万大军都打成这个鸟样是怎么回事,那该怎么办?所以说,熊廷弼的悲剧还在于他生不逢时,这个时候的明朝官场已经烂到一定的境界了。

名震江湖的毛文龙大都督也曾经上过奏折,说朝廷答应发给他的二十万石军粮发到皮岛只剩下了十四万石,其中还有不少腐烂不能食用的。甚至有一次,朝廷答应给他的军饷他一个子都没有收到。

由此可见,大明朝其实已经烂到了一定的地步,并不是抓几个贪官,开征商业税就能解决的,崇祯皇帝面对的是一个全方位的烂摊子,所有人都在贪钱,文官贪,太监贪,武将也贪。

在后世臭名昭著的八大皇商之所以能频频的向后金走私违禁品,能离得开宣大军区的边将们的帮助吗?这些武将估计也都是吃的脑满肠肥的,不仅喝兵血,还吃走私商,混得风声水起啊。

后来的吴三桂买陈圆圆时花了足足一千两白银,可见这小子也不怎么干净,然而,吴三桂这种情况还算是好的,毕竟他能打胜仗,这就说明他在捞钱的时候,还是悠着点的,没有把当兵的军心士气全都捞光。

就算是雷霆反贪,能反这些人吗?用脚趾头想想都不能吧。

不穿越不知道,穿越过去之后,崇祯才明白自己面对的到底是个怎么样的烂摊子。

皇太极已经征服蒙古高原,从此可以无视关宁防线,十分惬意地从宣大、蓟镇防线来入寇,抢劫大明的人口财物,挖大明的墙脚。

中原流寇愈演愈烈,根据洪承畴的奏折,西北高迎祥、李自成的流贼已经达到了十四、五万,而且还多有双马,身披铁甲,他手里的官军只有两三万,而且还是马三、步七。

此外,四川的张献忠,湖广的罗汝才,河南的刘国能,哪个不是拥重数万,甚至是十万往上来到处劫掠,再加上蝎子块、过天星、扫地王等等等等这种不太出名的流寇,中原大地,说是糜烂不堪,烽烟四起,已经毫不为过了。

而自己的内部呢,虽然也有不少忠臣良将,但是更多的是贪官污吏,他们毫不顾及朝廷的困难处境,还在用尽办法吸食着帝国的骨髓。

当时的辽东军区,就已经有很多人将辽事当成了生意,只要朝廷还在辽东砸钱,他们就有钱可赚,至于仗打成什么样,他们是不管的,反正不是他们家的天下。

而魏公公最大的贡献就是加强了厂卫的监督职能,使得贪污之风大大减少,


状态提示:第四章 烂摊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