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崇祯大逆局>第六章 天子守国门!

另外,甘肃巡抚张三杰也在这一年上书说:平镇累欠七十万两军饷,西安等处欠银自天启元年至今年共欠八十余万两。

据有关部门统计,崇祯元年的时候,边饷缺额就已经达到了近二百万两,再加上西北灾害频发,赤地千里,广大西北地区的边军兄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活不下去的人就干脆抄家伙跟了流寇,导致流寇的力量大大增强。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张献忠。

应该说,当时的西北边军投贼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因为朝廷发不下饷银来,与其饿死,还不如拼出一条生路。

当年杨鹤任三边总督的时候就碰见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在招降神一魁之后,照例要检阅他的军队,结果在检阅的时候发现其中有一个人他居然认识。

那个人不久之前还是他的部下,结果因为活不下去而投了流寇。

据洪承畴的奏折记载:闯王高迎祥部有很多骑兵,而且都是双马,另外他们还有很多铁甲,十分难对付。这些装备本来就是边军的装备,普通的流民怎么可能会有?由此便知道,当时的西北军投贼是多么普遍的现象了。

怪不得李自成和高迎祥就喜欢在西北闹事呢,因为这里有优质的兵源啊。

在崇祯即位之初,辽饷已经增加到了五百九十万两,崇祯四年的时候,根据兵部尚书梁廷栋的要求,又增加了一百四十多万两,总共是七百三十多万两。

这么沉重的负担压在老百姓身上,再加上天灾,还要他们去做良民那简直就是恬不知耻。

就这些其实还不够,户部为了应对关宁防线的巨大花费,不得不将各地督抚的小金库搬空,导致地方上的力量变弱,既无力赈灾,也无力剿贼,最终使得民变愈演愈烈。

辽饷沉重逼民造反,边镇欠饷逼兵投贼,这样下去,大明朝迟早药丸,所以,宁锦防线不能再要了。

崇祯早在几天前就已经决定了要放弃宁锦,退守山海关,原因是他看了之前的兵部尚书王在晋的一封奏折。

王在晋一直主张退守山海关,他在奏折里说,只要一次性给他九十三万两的白银加固一下山海关的城防,每年再拨精兵六万,饷银一百单八万,他就可以固守住山海关。

这个预算简直不要太划算。

而且,驻守山海关还有很多便宜可沾。第一,山海关靠近内地,运粮方便,可以省去很多耗费。要知道,在古代运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在路上消耗的比运到的还多。从山海关到锦州有三百五十多里,沿途运粮的花费可想而知。

第二,山海关是辽西走廊的最窄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背靠永平,又有蓟镇和天津卫作为支撑,其防御体系的力量要远远大于孤悬关外的锦州。

第三,山海关到京城的距离不过六百里,距离蓟镇的重镇——迁安、遵化、滦州则更近,一旦有警报,这些地方可以迅速地派兵支援。而且支援的方向多变,不会像支援锦州那样,只能从南向北进军。后金只需要堵住宁远到锦州的大路,便可以掐断明朝的援兵,实在是没有什么战术变化可言。

而山海关到后金的大本营沈阳的距离则有近七百里,如果后金想要发大兵攻克山海关,则必须从沈阳运送兵马钱粮,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容易陷入困境。这就是兵法上讲的致敌。俗称反客为主,以逸待劳。

如果明军固守锦州,则是为后金节约了近一半的运粮距离而给自己增加了三百五十里的运粮距离,这就是兵法上讲的致于敌,让对方反客为主,以逸待劳。

其中的利弊贤愚共见,不必多说。

当然,守山海关还是有一定的风险的,一旦后金破关而入,那从山海关到京师就是一马平川了。虽然途中有永平、遵化等军事重镇,但是后金完全可以越过它们直逼京师。

然而,这又如何?明成祖迁都北平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天子守国门吗?既然是天子守国门,见点刀兵又如何?大明立国两百多年,京城已经被围了好几次了,哪一次不是固若金汤?只要内部不乱,外敌休想破我神京!

有京城这座天下第一重镇在前,又有永平、遵化等蓟镇重镇在后,再加上各地的勤王兵马,皇太极就算来到京城又如何?朕就等着跟你决战呢,保证让你的八旗精锐有来无回,全都做了饺子馅。

而且,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就算是固守锦州,为山海关争取三百五十多里的战略纵深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一旦皇太极决心围攻锦州,那势必会造成明金双方的大决战。

此时皇太极已经没有了任何牵制,他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傻傻地攻坚了,而是会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一旦锦州被围困,明朝能不救吗?不救你花这么多钱构筑所谓的宁锦防线干什么?

而明朝一旦派兵救援,那就是沿着辽西走廊劳师远征,皇太极则是依靠着整个东北平原以逸待劳,到时候谁胜谁败,不战便知。

如果让洪承畴和皇太极在山海关附近决战,那获胜的未必就是后金军了,因为彼时明军可以依靠着整个华北平原和山东海运,甚至是江南的漕运与后金对峙,根本不用担心粮草问题,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悲剧。

相反,那时候要担心粮草的肯定就是皇太极了,因为辽西走廊太细了,一掐就断。

说到底,明军此时已经开始了两线作战,不仅要剿流寇,还要防


状态提示:第六章 天子守国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