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恐怖悬疑>我竟然是白骨精>第九章 古代娶亲很麻烦(三)
嫁女儿,把这些房子都给卖掉了。

为了嫁闺女,竟然卖房子,咱们现代人听了可能会感到稀奇,因为我们都是反过来的,为了去徐服务,必须买房子,但这在宋朝其实一点儿也不稀奇。

宋朝家训经典《世范》写道:“当早为储蓄衣衾、妆奁之具,及至遣嫁,乃不费力。若置而不问,但称临时,此有何术?不过临时鬻田庐。”

也就是你生了女儿,就要早早地准备嫁妆,假如等到出嫁时才去准备,怎么来得及呢?恐怕只能卖房子卖地了。

作者菌收集到了一张宋朝的嫁妆单子,说是在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一个名叫庆一娘的姑娘跟一个名叫万八郎的小伙订婚,姑娘家里送给小伙的订亲礼如下:

开合销金缬一匹,开书利市彩一匹,籍用玉红文虎纱。

官绿公服罗一匹,画眉褐织一匹,籍用玉红条纱。

转官球媭掠一副,迭金箧帕女红五事,籍用官绿纱条。

迭迭喜媭掠一副,盛线箧帕女红十事,籍用金褐择丝。

劝酒孩儿一盒,籍用紫纱。

茶花三十枝,籍用红缬。

果四色,酒二壶,媒氏生金条纱四匹,官楮二百千省。

包括两匹绸、四匹纱、两副首饰、一副酒具、三十枝茶花、四样水果、两壶酒、两百贯纸币。

三年后,庆一娘与万八郎正式成亲,带过去的嫁妆如下:

奁租五百亩。

奁具一十万贯,十七界。

缔姻五千贯,十七界。

包括土地五百亩、纸币十万零五千贯。

宋理宗时期,南宋发行的纸币已经贬值得不像话了,一贯购买力大约相当于人民币五十元左右,十万五千贯即五十多万元。

订亲时送给男方那么多东西,成亲时再陪送五百亩土地和五十万块钱,真的是疯了,疯到大家可能要问,这女方到底是怎么了?傻吗?

毕竟好端端的干嘛要当这样的冤大头啊?难不成是因为姑娘太丑,怕不给钱就嫁不出去吗?

还是因为小伙太帅,帅到真正的万人迷,貌比潘安的那种,把姑娘迷的a的,即使倒贴钱也要嫁过去?抑或是男方有钱有势,女方意图高攀呢?

其实大家都猜错了,这些理由都不对,之所以如此,仅仅是因为宋朝流行厚嫁而已。

这还不算什么,因为《宋会要辑稿·帝系》收录了一张更为阔气的嫁妆单子,这是宋朝皇帝嫁公主时,送给驸马的例行赏赐。

因为这张单子实在是太长了,不便完全抄录,怕大家说有水文的嫌疑,所以作者菌在这就只挑重点了:

银万两、红绫绢三百匹、胭脂粉二百盒、银果六百枝。

银钱二十千,重二千两。

金钗钏十双。

金器一千三百两。

银器一万四千两。

就连贵为皇帝,富有四海的宋神宗都忍不住抱怨过。

“嫁一公主,至费七十万缗!”

也就是嫁一个公主,竟然要花费七十万贯!

那可是皇帝嫁闺女,用不着高攀吧?用不着巴结男方吧?但是,照样要花很多很多的钱。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就是根据《宋史·礼志》记载,宋朝的皇子娶妻,平均花销一万两;而公主下嫁,平均花销十万两。

也就是说,皇帝为儿子娶媳妇花的钱少,为女儿办嫁妆花的钱多。

娶妻省钱,嫁女费钱,正是宋朝最为独特的一项风俗。

比如北宋名臣范仲淹俸禄优厚,一个人把叔叔大爷堂叔堂伯哥哥兄弟堂兄堂弟整个家族全养了起来,家族里不管谁家办红白喜事,都是范仲淹出钱资助。

为了做到不偏不向,范仲淹定了个规矩:凡是族里男孩娶亲,按照二十贯的标准送彩礼;凡是族里女孩出嫁,按照三十贯的标准办嫁妆。

从这就很明显的可以,女孩办嫁妆要比男孩送彩礼费钱。

此外南宋名臣吕祖谦也定下家规:“嫁一百贯文省,婚五十贯文省。”

也就是吕氏大家族的姑娘出嫁,嫁妆按一百贯的标准操办;小伙结婚,彩礼按五十贯的标准操办,嫁妆还是比彩礼费钱。

而且宋朝男女成婚之前,双方家庭必须互送文书,称为“换帖”。

换帖要换两次,订亲时换一次草帖,嫁娶时换一次定帖。

男方的草帖一般这样写:某州某县某家庭,曾祖某某,祖父某某,父亲某某,本宅排行第几郎,某年某月生,母亲某氏,某月某日草帖。

女方的草帖却要这样写:

某州某县某家庭,曾祖某某,祖父某某,父亲某某,本宅排行第几小娘子,某年某月生,母亲某氏,奁田若干,房卧若干,某月某日草帖。

男方草帖上不需要写彩礼,女方草帖上必须写嫁妆。

再看男方的定帖:

具位姓某,右某伏承,亲家某人,谨以第某小娘子,某男议亲,言念蠲豆笾之聿,修宗事之严,躬井臼之旁,尚赖素风之旧。

既令龟而叶吉,将典雁以告虔敬。致微诚,愿闻嘉命。伏惟某某宅,合台慈特赐鉴察,某年某月某日,具位姓某,定帖。

一大堆文辞古雅的好词儿,完全不提彩礼。

而女方的定帖则必须委婉地提到嫁妆菲薄,不成敬意:

具位姓某,右某伏承,亲家某人,以第几令郎与某女缔亲,言念立冰既兆,适谐凤吉之占;种玉未成,先拜鱼笺之笼。

虽若太简,不替初心。自愧家贫,莫办帐幄之具;敢祈终惠,少加筐


状态提示:第九章 古代娶亲很麻烦(三)--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