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梦回1937>第二十九章 即将到来的战争

在历史上,无数的先烈,走在了义无反顾的革命道路,很多都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他们是为了什么?—————《空尘语录》

经过交谈,王山虎最终同意加入海南军。他也有着自己的苦衷,手底下那么多的兄弟们,这次投降,一部分可能会接受整编,可那些年龄有些偏大的老弱病残总得有饭吃,他加入的条件就是让李卫东负责安排那些人的生计。

而对于王山虎投靠,李卫东可是高兴不已,也接受了他的条件。其实,一向注重利益最大化的李卫东是也不会遣散这批土匪,经过炮火了的洗礼,那可都是宝贵的老兵。那些土匪唯一欠缺的就只是纪律,把他们扔在新兵营里训练一阵子,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一群精锐。

剿匪行动当然不会只有这么一处,像黑虎寨这样保境安民的寨子,毕竟只是少数。绝大部分的土匪都是做着谋财害命、打家劫舍的勾当。对于这些危害乡里,罪大恶极的土匪山寨,当然是直接剿灭,俘虏就加入改造军团。

改造军团就是精明的如同奸商的李卫东想出来的,他可不打算白养着这些俘虏。他要让俘虏吃的饱饱的,用他们来参与劳动,铺路、修桥,能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两三年后释放他们,就是一群合格的工人。这样做既有大批的工人用,现阶段又不用开工资,这生意这么算都是稳赚。

而剿匪计划也让李卫东的腰包胖了起来,平时怎么没发现这些地主商人富的流油。一听说军政府要大规模进行剿匪,各地的土财主、商户,都纷纷跑来联络。只要能剿灭他们那里的土匪,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对于送上门的肥羊,李卫东哪有不宰的道理。

而每剿灭一处匪患,土匪们平时打劫来的货物,就成为了无主之物,李卫东统统都收入囊中,让跟在身后的商人也只能眼红的看着。后来又嫌运送麻烦,李卫东又不需要其中的古董字画,就让军官当场打包卖给那些商人,也让他们得到了实惠。

有些商人来得晚,看着前面的人赚的是盆满钵溢,恨的捶胸顿足。然后坚定的变成了‘带路党’,哪有土匪,就往那钻。一时间,各地土匪都成了香饽饽。

这一段时间里,李卫东特别注意新兵的训练。其实也是没有办法,时间紧迫,马上就要到八月中旬。李卫东知道,著名的淞沪会战即将爆发。日本人要对东方的明珠,也是亚洲的经济流通中心动手。

一直以来,北方的战局因为鞭长莫及,李卫东没有能力参与。而这次淞沪会战,他是绝对要参与的,尽管自己的兵力在战场上不值一提。可作为一位军人,保家卫国就是责任。

前世,李卫东就是一个军事历史爱好者,也曾看过这次的会战记录。跟据史料记载,这场会战在此期间,日本侵略军共投入了大约(万人,军舰也有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大举进攻上海。

国民政府也是明白失去上海,对整个中国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为了应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先后调集70余个师,舰艇约40艘,飞机250架,投入战斗。对比而言,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对比处于劣势。飞机比对方少了一半,坦克压根就没见到,40艘舰艇听起来很给力,可其中许多都是河内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上军舰。

经过三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国.军队用血肉建起的防线抵住了日军疯狂的进攻。三个月里中国.军队共毙伤日军4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者想对中国速战速决的美梦。

这场战役在后来者耳朵里,听起来是场辉煌的胜利。其实,谁又认真注意过中国.军队的伤亡数字?是多少呢?

30多万!整整30多万,这场战斗投入的70余万人,可以说死了一半!这也是一个接近九比一的伤亡率。也就是说每杀死一个日军士兵,就有九个中国.军人付出生命。

装备、枪械,甚至是兵员素质都有差异。他们其中很多人都不识字,没有文化,也不懂民族、国家是个什么概念。他们就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让人民不受外来者的欺负。为了这个在西方人嘴里,称之为落后的国家,他们用生命诠释着什么是爱国。

或许,在一些野心家和政客眼里,中国.军队的伤亡,只是一串简单的数字。可从小经过十几年爱国教育的李卫东眼里,那每一个人都是为了民族危亡,而抛头颅撒热血的无名的先辈。

现在的李卫东没有改变这场战役结果的能力,他却坚信自己应该让这个国家尽量少流一些血。自己的军队投道战场上,就如同沙丘里投入一杯沙子,连个反应或许都没有。所以,只能从其他方面想办法。不然,李卫东这些天也不至于像个铁公鸡一样斤斤计较。

为了即将到来的会战,李卫东已经准备了很久。在军事仓库里已经堆放着大批的将要进行军事援助的物资,这些都是靠剿匪和压榨那些世家和商人弄来的。在基地工厂里面,武器和弹药的生产就从来没有停过。而紧急修建的空军机场和战车工厂都在日夜赶工,希望可以在战役之前能制造出一批飞机。

沉默了许久,李卫东的思绪被开门声打断。只见,新的副官推开门道:“将军!军事情报科传来消息说,他们抓到了日本间谍!”

“居然抓到了日本间谍!?”李卫东惊奇道。军事情报科是李卫东用基地里带来的几个间谍组建的,他没想到新成立的这个情报科居然这么快起


状态提示:第二十九章 即将到来的战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