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恶汉>第三三一章 凉州词

第三三一章 凉州词

同样的话语,如果是从贾诩或者李儒,甚至典韦的口中说出,董俷绝不会是如此模样。

成大事!成何大事?

退一步,进两步,那又是往何处进?

卢植是个什么样的人?董俷可以说是再清楚不过。

想当初他手握天下兵马的时候,却因皇帝的一份诏书,立刻就孤身进了雒阳。

在骨子里,卢植是个极为忠诚于汉室的人。可是他今天说的这番话,却不像是一个忠臣应该说出来的言语。是思想转变,发自内心的劝告?还是别有用心的试探?

卢植并没有在说下去,而是淡淡一笑,起身叫上了卢毓,也没有告辞就走了。

只剩下一个董俷,孤单单坐在大厅里,犹自琢磨着卢植刚才那番别有深意的言语。

夜,已经深了!

风轻云淡,气象高远。

浩瀚的星空上,银河闪烁。

北极星,格外明亮……

卢植坐在车内,看着伏在自己腿上,不停打盹的卢毓,思绪却是非常的复杂。

董俷这些年在西北的所作所为,说实话是非常对卢植的胃口。骨子里,卢植是忠诚于汉室的,可内心中,他也明白,汉室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他可以忠诚于汉室,但孩子们呢?卢毓也快长大成人了,难道要他和自己一样,当个孤忠之臣?

人,总是希望向好发展。

卢植也很清楚,随之董俷不断的胜利,不管他现在和刘辨的关系有多么好,终有一日还是会走上对立的一面。是继续支持汉室,还是跟随董俷?卢植也很犹豫。

特别是董俷的班底也在不断的壮大。

整个西域,就像卢植所说的那样:只知大都督,不知西汉王。长此以往,就算董俷没有那样的心思,可难保他的幕僚不会生出其他的想法。人老精滑,卢植所看的事情,比许多人要远。他不像刘洪蔡邕那样,醉心于学术,对身外事不理不问。

刘辨和董俷迟早要分裂,但是绝不能现在分裂。

不管怎么说,刘辨始终占据着大义之名,如果反目成仇,汉室就再也无法复兴。

卢植还是希望,汉室能够重新崛起。

可这个希望,是建立在董俷和刘辨不会产生隔阂之下。

汉安城中,有多少人是站在刘辨身边,有多少人是站在董俷的阵营?卢植非常的清楚。

至少,在天下没有获得安宁之前,刘辨和董俷,不能分离!

可这必须要有一个基础。那就是站在刘辨阵营中的人,不会对董俷有什么不满。

所以,卢植向董俷说出了今天的这番话,同时心里,也做出了决断。

*

戍县,已经初具规模。

一座雄伟的大城,在它乾城原址上崛起。

戍县都护府的规模,丝毫不会比汉安城差。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汉安城还要好。

城墙采取马面墙,高五丈,坚厚无比。

分五门,筑有瓮城。城市中的主要干道,用碎石铺筑,混合着一种费沃所发现的特殊材料,地面坚实。可供二十匹马并排驰骋,更能承受千斤重的辎重车辆同姓。

戍县的人种,非常多。

有黑发黄皮肤的汉民,也有身材高大,白皮肤蓝眼睛的康居人,还有相貌颇有些类似于后世阿拉伯人种的大宛人、乌孙人、大月氏人……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族群,那就是僧人。

龟兹本就是一个佛国,龟兹王高善,本身也是给佛教徒,所以供养了许多僧人。

董俷对于宗教,并不是非常的了解,同时也不是一个信仰很极端的人。

但是,他见过太平道起义,见过那些疯狂的信徒,一旦被煽动起来会造成的灾难。

所以,董俷在对僧人的问题上,采取的是压制的态度。

你可以去当和尚,也可以去信奉你的佛祖。但有一点,你不能接受任何的供养。

也就是说,僧人必须要自谋生路,和普通人一样,为一日三餐而奔波。

西域律法有规定:供养僧人者,财产全部没收,举家充为奴隶;凡沿街化缘者,也会遭受同等的严酷制裁。

颁布这条律法的时候,董俷曾受到了不少的压力,甚至连贾诩等人,也不甚理解。

佛教的教义,劝人为善,却是积极向上。

甚至连蔡琰也有点不甚明白,为何董俷会对佛教徒如此的严酷。

“我不是单一的针对某一个宗教,而是所有的宗教,在西域都必须是同等的待遇。宗教,最容易蛊惑人心,可以把一个善良懦弱的人,变成不顾一切的疯子……张角的太平道之乱,历历在目。汉中的五斗米教,也方兴未艾。我不想一个人,一个家庭,为了那子虚乌有的海市蜃楼而家破人亡。你可以信他,但必须要依照我的模式。”

董俷把太平道拿出来说事,让蔡琰等人都闭上了嘴巴。

毕竟,那一场席卷大汉,甚至说动摇了汉室根基的黄巾之乱,才过去了不过十几年。

不少人,都曾作为那场动荡的参与者,旁观者。

如今想起来,仍不禁心有余悸。毕竟,那不是一个值得让人去开心的回忆啊。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戍县内没有任何的寺庙。早先龟兹人所建立的寺院,大都变成了乡学或者县学的课堂。毕竟,在董俷眼中,三学才是西域兴盛的根本所在。

西域都护府,就在戊土门之内。

这戍县的城门,是按照五行方位所建造,并由刘洪参与设计,


状态提示:第三三一章 凉州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