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书友1888504067的5888大洋,书友半泽连续100大洋的打赏!谢书友1888504067,书友欧安办公的月票鼓励!谢各位好友的推荐票!
现在本类型站不安排推荐,对***排行榜,粉丝排行榜都屏蔽了,好在有这么多书友一如既往的支持!给您们鞠躬了!
---------------------------------------------------------------------------------------------------------------
南槐瑾正在奇怪,就见一个方面大耳的,光着脑袋的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穿着和尚的衣服,披着一块袈裟,鲜红鲜红的,他望着南槐瑾笑眯眯的。
“您是?”南槐瑾看他慈眉善目的样子,好像在哪里见过,却又想不起来。
“释迦摩尼”那老者说。
“释迦摩尼,如来佛?”南槐瑾问。
“是。”如来说。
“啊。您怎么来了。”
“我看你在研究佛经故事,来和你聊聊。”
“太好了。我也有很多困惑呢,正想找个高僧来讨教。”
“你是怎么认识我创的教的?”
“我也说不出一个具象,只是一种朦胧的认识。”
“其实要说明白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自唐我叫传人中土以来,已经被天朝聪明的人改良了我教。这教更多的有了儒教的精神。人们对我教就有了一些错误的认识。”
“是吗?”
“佛是佛陀的简称,是觉者的意思。觉有四种:本觉、不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即佛证道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不觉是迷惑颠倒,象迷路的人一样,不仅忘了回家的路,而且连自己迷路这件事也迷了;始觉是迷路的人觉悟到自己迷路了,开始找或找到了回家的方向;究竟觉又称如来果地,就是回到了老家,看到和拥有了本地风光。所谓诸佛菩萨倒驾慈航,广度众生,就是回到老家的人再回来让迷路的人知道自己迷路了,让知道迷路的人知道回家的方向,自己走回去。”如来说。
“你的意思说,佛是解释向哪里去的问题?”南槐瑾似乎觉悟地说。
“可以这么理解。我们可以具体地从我教传人中土以后,就有人把我教认为分派,我们现在就沿用你们的认识来探讨。佛教的宗派,象回家的各条路或交通工具,万法归一也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学佛就是学佛的觉悟,首先知道自己迷路了;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正确方向,必须行动,所以佛法特别注重实证(实践)。知道了回家的路,而不行动,‘犹如数他宝,自无半分钱’。关于这一点,明代高僧、净土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有非常精彩的开示,他说:可叹现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到中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看过佛经,或以为佛经不屑一读,这些人可说是面对宝山而不想进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经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然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讲演,但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在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如来说完还很俗气地叹了口气。
“这实际就是对佛的认识层次的问题。”南槐瑾说。
“你的悟性很高,也可以说和我教是有缘之人。有时我们叫慧根,你的慧根很深。”如来说。
“过奖,我只是一个肤浅的认识,再说凭我现在的经历来谈佛,是不是有些不恰当?”
“不这么说。你们的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悟道和悟佛是一个道理。我教的精髓在一心,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试举一例,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你说的我有些眩晕了,佛祖,您让我想一想您所说的经义。”南槐瑾真的有些糊涂了,他仿佛被如来引进了一个思维的迷宫之中。需要整理思路。“不要紧,你慢慢体会。”“听你的意思,言语或者说比喻都有缺陷,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