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有胆量抬扛,也抬不赢。武则天能说当初是为了拱卫太上皇的安全了先帝驾崩,关卡士卒可以撤下来。然而皇上下落不明,青海又驻扎了许多军队,我能不能将将士撤退下来?
也没有那个胆量辨,狄仁杰只好说道:“太后,反正刘内侍已去了岭西,仅剩下最后一站顶多兰四个月时间,消息就能反馈回来,何必急于这三四个月?”
话是这么说,可武则天直觉告诉她,很不安,别看这三四个月时间,也许云彩就会变成雨滴,沧海就会变成桑田。于是问裴炎:“裴卿你意下如何?”
裴炎心中冷哼,需要我时间我,不需要我时,咄咄逼人。当我傻啊,装着傻说道:“启禀太后,臣也认为秋相公言之有理。”
裴炎都发话了,而且万一皇帝活在人世间,自己这几人匆匆忙忙地立了一个新君,后果不堪设想。几个宰相有的附和,有的表示缄默只有武承嗣上窜下跳。但若不看在武则天的面子上,诈又将他当作一回事?
其实不是不附和武则天关系太大,包括寨味道想拍武则天的马屁都不敢吭声。
诸相不同意,武则天只好作罢,但对这些宰相们十分失望:第二天将裴炎召了进来,说道:“裴卿,西京刘仁轨薨无人留守,哀家很不放心,就将它托负给你了。”
托负给裴炎武则天十分放心。
长安是李唐的老巢刘仁轨又是忠贞的保皇派,很得关中将士官吏与士族之心。离青海也很近因此武则天一直很忌惮。至于裴炎嘛,他去了长安,是真正养老去的。
裴炎两眼茫茫,头脑一晕,差一点载倒于地。心里想到,这就是我苦心经营换来的?可是程务挺与张虔勋率兵去了塞外,自己只有一个空架子。只好咬着牙说道:“臣奉旨。”
终于摘去了裴炎的大权。不过考虑到儿子生死不明,没有将裴炎置于死地。
处理了裴炎,又将郭待举贬为安州刺史。这是裴炎的不二死党,必须处理的。附和的李景谋罢为司宾少卿,沈君谅与崔譬也因为没有表示支持,罢相,保留原职。
又以鸾台特郎韦方质为凤阁特郎同平章事,另一个对她忠心耿耿的大臣王德真,隐忍了一年多时间,终于将他提拨出来,为同中书门下三品。腰着又以冬宫特郎苏良嗣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朱敬则找到了狄仁杰,私下抱怨道:“我从来没有见过国家如此动荡过。”
“朱少卿,不这样频繁调动,相权怎么向太后手中转移?”
“那么为什么她对你……“
狄仁杰没有作声。
若真将自己贬出朝堂,反而是幸事,但太后不会让自己如愿的。原来有刘仁轨,有青海诸将,然而陛下消息瞒得紧,东宫诸女与自己都不知道,青海将士更不知道。熬了很长时间,许多将士产生了动摇,黑齿常之数次镇垩压才将不满压制下去。这个问题不大,皇帝会控制着。可太后不知道,听到这个
消息,会认为青海妨害越来越小,刘仁轨又死i了。自己不听她的话,数次拂她的意旨,要对自己动手了。
还没有动手。又提了两么宰相,一个是韦待价,这小子在青海让老百姓比成了妇人,因为对武则天忠心,反而屡屡升迁,让武则天提拨为天宫特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另一个人出忽人意料,提拨裴居道为秋官特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不过狄仁杰倒明白武则天的用心。要对自己动手,又怕百姓说话。于是提拨了裴居道,他是皇后的父亲,真正的保皇派大臣。哀家要杀狄仁杰,不是看皇帝亲信不顺眼,而是就事论事。将大家的嘴巴堵上。但事实呢?裴居道虽然身为国丈,因为才能有限,对武则天根本构成不了危胁。
几天后,大事再次发生。
周兴上书弹劾狄仁杰为大理永时,多次指使市井游侠,草管人命了
一半是事实,当时秋仁杰借李治下诏清查坊间谣传源自何处时,为李威布局。趁机收纳了许多市井游侠,为了整合,走出了几条人命案,不过这些人说侠客是尊重他,实际上全部是混混地痞流氓无赖。也没有人将他们当作一回事。
并且这次整合后,又拿出一批钱让他们谋生,这些人也认为自己是皇帝的人,开始改恶向善,反而做了一件好事。
真说起来,周兴也参与其中。没有想到他将此事拿出来,倒打一耙。
书上,人命大案,武则天很“重视”,随即下诏,让武承嗣、寨味道与周兴三堂会审。
狄仁杰审了一辈子犯人,自己到头来却沦为了阶下囚。
武承嗣让衙役将秋仁杰带上来,很是得意,没有想到这个眼中钉居然沦落到这个地步,一拍惊堂木,说道:“大胆人犯,还不给本官跪下:”
“武相公,你受不受得起?“
周兴想要插嘴,武承嗣手一挥,将他拦下来,慢慢来,不急,又问道:“周特郎指责你授人谋命,可否确凿?“
看你怎么回答?就算你将那群人拿出来做挡箭牌,可再问你知道不知道此事?既然知道,身为大理寺承,知法犯法,又该当何罪?
来公堂的时候,一套一套准备好了来的。
谁知道狄仁杰根本就没有回答,道:“想杀就杀,何必罗嗦。”
周兴喝道:“来人哪。”
让衙役将他那套宝贝搬过来,饶是你钢筋铁骨,我也有本事让你招供。
武承嗣又挥了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