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次的交流,曾参觉得自己越来越道家了。
在方忠的解读下,他越来越明白道家学说。可是!他还是一样觉得:道家学说思想太被动。
也许是受孔子的影响太深,他就是觉得孔子的学说思想更积极一些、更实际一些。虽然!在方忠、乐歌和方基石的解读下,孔子的学说思想漏洞百出,可他还是坚信孔子的学说思想是对的。只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缺少经验而已。
也就是说!只要结合一下道家的学说思想,把先生的学说思想改进一下,就是一套完美的学说思想,就可以拯救这个世界。
想想这么伟大地创举,他都激动不已。
经过这么多次与道家的交流,他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要是在道家面前炝,不懂装懂还抬杠,那么!你绝对是要挨骂的。
你顺着他们的话,认真听取,不懂就问,他就不会骂你!
你要是跟他们炝,而且还很偏激,那么!你挨骂是挨定了。
为什么第一次与他们接触都要挨骂呢?原因就在这里。
不过!第一次与方基石谈话,他没有挨多少骂。也许?方基石的年龄的关系。还有!方基石是一个几乎常年在外面跑的人。人家见识广泛,胸怀更宽广一些。
乐歌虽然也有见识,可乐歌毕竟曾经大脑受过伤,不正常过一段时间。再则!乐歌的社会阅历并不丰富。
方忠虽然是鲁国的贵族,可他毕竟没有在社会上混。他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鲁国境内,很少在鲁国之外走动。再则!由于是贵族身份,脾气大一些也很正常。
经过这么多次的交流,虽然挨了不少骂,可曾参还是有收获的。而且!收获很大。
他不仅成为一个资深的道学家,还在不断地完善先生的学说思想。而且!他更理解了先生的用意。
他并没有认为这是自己的学说思想,而是一直认为是先生孔子的学说思想,他只不过是在完善先生的学说思想。
不过!也确实是那么回事,他是在完善先生的学说思想。要是没有先生的学说思想这个基础,他怎么完善?完善什么呢?
每次从方忠或者乐歌那边回来,曾参都是要把论道的情况向孔子说的。然后!师生二人就在一起商讨。
结果!孔子也跟随着一起进步。
要不是曾参的话?孔子是不可能接受乐歌和方忠的。不仅如此!就连老子的学说思想,他都不接受。
他好像天生对道家有抵触情绪,就是不愿意接受。
其实!孔子并知道:他的学说思想的形成,是在老子的引导下、帮助其拓展下,才形成的雏形。
老子的道学,是一个哲学总纲,其他的都是下面的枝叶。就跟《宪法》一样,是个大纲。相关方面的具体法律、法规,都是不能违背这个大纲的。
本来就是!你不解决人类和宇宙万物来源的问题,不正确解决的话?你都无法给人类指明正确地方向。你根本方向错误了,你能达到目的么?
老子认为人类与万物一样,都是进化过来的,都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当进化到一定地程度,也许就不存在了。不是彻底地不存在,而是替换成了新的东东、新的事物。
薪火相传,柴禾燃烧完了,柴禾变成了火、灰。柴禾没有了,变成了火、灰。火呢?也没有了吗?显然也不是!火变成了火焰、火光,烟、灰、气,变成了另外一种存在。
这才是对薪火相传的正确理解、解读。
而世人普遍对薪火相传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没有理解老子的道,你就无法作出这样地理解!作出“进化论”的理解。
孔子对道家学说思想好像天生抵触,不愿意听道家在他面前说道。但是!经过曾参的转述,他反而特别地感兴趣。
也许?他是对老子的抵触吧?
当年的时候!他兴致冲冲地到洛邑周藏室找老子,想让老子来给他指点人生。结果!见面就被老子给训了。
因为他看周礼方面的书看得太投入,结果被老子撞见。老子见他看周礼方面的书,就喝斥他。问他周礼是什么?问他看的又是什么?
他看的都是礼仪形式方面的书,而不是周礼来源的书。也就是说!他看的是“中专”学历的书,而不是“本科”学历的书。
你看法律法规你是不是太浅显了?你应该看法理啊?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法律法规啊?是不是?
你都不知道周礼是什么?礼仪是怎么来的,你看那些礼仪形式有什么用呢?
虽然老子骂得对,可他却是无法接受。毕竟!他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而且在鲁国还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结果被你给骂了,一点情面都不给。真的!伤自尊!
要是知道!我孔丘还是经方基石介绍来的。另外!我是以鲁国的访问学者身份来的。我?我怎么在你老子面前一点面子都没有?应有的尊重、最起码的做人的尊重都没有?
因为!孔子的内心无法接受。从而!他就特别抵触道家学说思想。特别是他出仕做官做到鲁国司空的时候,更是无法接受道学。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方忠找他谈了三次、辩论两次都没有改变他堕三都的决心。
经过曾参的转述,他能够全面、正确地懂得道学。
心想:原来道学这么牛比啊?我当初?我?
真的!有些后悔莫及。
因为有了这样地先生,在先生的解读下,曾参更是懂得了道学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