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前,睿宗皇帝尚是一名皇子时,太子另有其人。
太子因故触犯了皇帝大忌,被贬为庶人,流放至北疆,在途中意外身亡。皇帝命人彻查,这才发现太子是被人陷害,主谋者便是当时的三皇子。
三皇子母妃身世显赫,最受皇帝宠爱,三皇子亦颇受宠,只因他不是嫡长子,一出生便被太子压了一头。皇帝的偏宠,加上太子并不出众的才干,令三皇子渐渐生出了野心来。
这样大的事,自然并非三皇子一人所为,最后竟牵扯进四位皇子,半数朝臣。
皇帝被气得不轻,一怒之下,不仅废了几位皇子并三皇子母妃,朝廷一时间亦是腥风血雨。经历了一番大清洗之后,适合皇位的皇子,便只余下后来的睿宗皇帝、当时的十二皇子冉驭风了。
在所有皇子里,十二皇子大约是最不适合做皇帝的一位,他虽然聪慧,却并不上进,从小念书习武无一不偷懒,不得皇帝喜爱。无奈其他皇子或是年岁太小,或是身体羸弱并非长寿之相,又或是蠢笨不可教,皇帝别无选择。
皇帝任命了自己最倚重的万俟为太傅,又钦点了一众大臣辅佐,以免叫他败了江山。
皇帝此时已是强弩之末,不多时便一命呜呼。
纵然有这么多人辅佐,却没有人对未来抱有希望。十二皇子年已十八,并非稚龄幼子,性子是那么容易改得了的?
然而十二皇子却出人意料地洗心革面,勤勤勉勉,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将天下治理得比先帝富饶数倍,扭转了所有人的看法。就在朝臣以为可以安心之时,睿宗皇帝突然将年号改为“弘道”,做了许多惹人非议之事。
他大刀阔斧地改革礼法,颁布许多新的法令,又意欲迁都,连新都的名字都取好了,显然已筹谋许久。
朝廷一片哗然。睿宗皇帝此行堪称大逆不道,朝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支持他。
饶是如此,睿宗皇帝仍然不顾阻拦,一意孤行。他获得朝臣的认同花了近十年,却只用区区两年的时间,便将满朝臣子都变成了敌人。
恰在此时,他那些已经长大的兄弟们挖掘出一桩轰动朝野的秘密:睿宗皇帝才是先帝晚年那桩血案主使者。
睿宗皇帝被迫退位,因他膝下无子,便选了一位王爷的儿子作为太子,继承皇位。而睿宗皇帝则不得不搬出皇宫,在宫外的御苑里度过了凄凉的余生,没几年就过世了。
这样的丑闻,皇族自然是想方设法隐瞒,对外只声称睿宗皇帝看破红尘,一心求道;后人自然也无从知晓,睿宗皇帝谥号中的“睿”字究竟有多讽刺。
“先太子的冤案与睿宗皇帝并无关系,只是他众叛亲离,无法为自己辩解。所有人都以为睿宗皇帝不能生育,其实并非如此,他前半生忙于朝政,无心后宫,众嫔妃鲜少有机会被他宠幸。万幸的是,当他被迫离宫之时,有一位宫妃已怀了他的孩子,她不敢声张,只请求随睿宗皇帝出宫。她心知只要还在皇族的掌控之下,这个孩子迟早会被发现,便在半路上逃走了。她逃到了虞城,路上遇到劫匪,险些一尸两命,幸好被当时的忆将军救了下来。”
“忆将军想方设法确认了孩子的身份后,将孩子秘密地养育长大,以期有一日为他夺回皇位。自此之后的数十年里,忆氏一直保守着皇族正宗血脉的秘密。直到二十年前,消息不知怎么泄露了出去,皇帝开始搜寻睿宗皇帝后人。父亲为了保护皇子殿下,趁着孩子年幼面容难辨,将殿下当做自己的孩子抚养,又叫人贩子把我卖给了一位不能生育的胡人富商——”
亦臣淡淡地讲述着家族最隐秘的过往,平静得像在说别人的故事;忆梅缩在屋角,将煞白的脸深深地藏在膝盖后。
“忆氏只尊正统,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也要将天下交还到睿宗皇帝的后裔手中。”只说到这一句时,亦臣平淡无波的声音才陡然凝重起来,像宣誓一般。
睿宗皇帝的后裔,自然就是忆良,他像他的父亲一样,早早便没了父母。虽然忆良更像他母亲些,与祖父睿宗皇帝并不很相似,加之睿宗一朝的老人也纷纷离世,忆老将军仍然怕暴露了秘密,因此在他很小时便将他带到虞城,轻易不许他回京。
睿宗皇帝在世时,杜氏是当权的大世族之一,也是逼迫睿宗皇帝退位的主谋,虽然如今家族势力衰微,对忆氏一门来说,仍然不可原谅。
因此亦臣从一开始就不喜杜云离,也不同意忆良娶她。可忆良是君,他是臣,对忆良的选择他无能为力。
亦臣的愤怒渐渐平淡下来。
他本该叫做忆忱,忆氏只尊正统之信、终此一生守诺之诚。
隐藏身份这么多年,他过得并不凄惨。养父有胡人血统,养母是胡人,即使是富商之家,即使是在虞城这样对胡人见怪不怪的地方,他们仍然饱受歧视。
他们曾愤怒,但从不曾将愤怒强加给亦臣,反而极力教他不要恨虞城人。
亦臣知晓他们的无奈。这里的人并没有那么宽容,他们享用着胡人带来的美酒,享受着胡人制造的花露,赞美着胡人所制的痕都斯坦玉器,却吝于给予他们身份上的丝毫认同。
与忆梅的诡计带来的怒气相比,二十年来亦臣遭受的屈辱沉重得太多。
忆老将军亲见自己的孩子被一个虞城的平民羞辱,可无论他多么心酸,都不能出面为亦臣撑腰。他是德高望重的忆将军,而亦臣不过是